2017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地方部署培训会议在呼召开
7月27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地方部署培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和济南市科技管理部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相关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共119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自2008年试点以来不断取得新进展,确立了依靠地方和部门组织实施的机制,形成了国家、地方(部门)、法人单位三级工作分工管理体系,基本摸清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家底,通过数据分析,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资源配置和开放服务等相关科技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会议通报了2016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共建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9项,其核心仪器设备831台(套),原值38.17亿元;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约7.3万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041.6亿元;国家级科研基地1051个;科学数据库1068个;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435个;调查涉及的4000余家法人单位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141.7万人,当年承担课题总量为54万项,发表论文95万篇,专利授权数10.47万项,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35.5万项,当年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数量1.5万项。大型仪器数量排在前五位的地方是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广东。
会议要求,各地方要切实做好2017年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一是进一步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加强资源调查工作的组织保障;二是切实加强数据审核,提高数据质量;三是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加强资源调查对重点工作的支撑作用。
会上,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北、广东5个省区科技厅的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北京市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类淑霞就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填报指标进行了说明,中煤科工集团信息化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鑫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系统操作进行了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青海就宣传贯彻《科技资源标识》、《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科技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等5项国家标准进行了说明。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是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一项基础性调查统计工作,旨在摸清由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基础设施等重点科技资源的家底,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由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基础条件调查工作组,安排专项经费,连续8年对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开展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调查统计与报送工作。截止2015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区科研仪器设备共计40464台(套),原值合计11.88亿元。其中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计709台(套),原值合计5.84亿元。其中,2016年入网的86台(套)科学仪器,共承担260个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测试服务业务,完成12万多个样品检测任务,对外测试总收入达到1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