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美丽与发展双赢

12.12.2016  03:04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述评之二

  北疆耸起绿色的背脊,塞外演绎绿色的韵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一份绿色的向往——美轮美奂的草原、雪山、湖泊,牛羊、雄鹰、天鹅……

  聆听绿色的脉动,你会发现,这里正在高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坏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如今,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已浸融在内蒙古人的血液里、骨子里,体现在高屋建瓴的决策中、实践中。

   逐绿信念之果断——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从北京出发,沿着河北的丰宁,到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太仆寺旗,再到河北的张北、沽源。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条陌生的路线,甚至很难在印象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将这些县城连接起来。但是对于治沙人而言,这是一条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经典线路。

  2000年5月12日—13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京津地区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率领林业、发改、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正是沿着这条线路,一路沙尘飞扬,苦寻治理京津风沙的良策。

  北京的春天有没有沙尘暴,并不单单刺激着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更强烈刺痛着内蒙古人的神经。沙尘的4条进京路线中,有3条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尤其是多伦县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远不止影响着祖国的“心脏”,它还是我国北部边疆惟一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省份,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狭长的独特区位也深刻影响着三北区域的生态“冷暧”。

  然而,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地球癌症”之称的荒漠化土地肆意横亘。监测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占自治区总面积52.2%,沙化土地占总面积35.05%,两项合计占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飞沙扬砾,一望无尽。

  由此可见,内蒙古生态屏障一旦失守,后果无法估量,北京、东北、华北、西北无可安宁。

  特殊的区位赋予内蒙古特殊的使命,筑牢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是守护我国生态安全的根本。“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

  自此,一首黄与绿的变奏曲开始沿着这条风沙线在更广阔的沙区上演。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肇始于此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开始改变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生态格局。同时,“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时,要求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于是,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以必胜的信念,瀚海播绿,近年来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超过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治理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超过全国风沙危害土地总面积的10%,有效地保护了自治区的生态资源。

  数字是最直观反映。5年来,全区共完成造封飞面积5415万亩,在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615万亩,义务植树3.4亿株,全区森林面积增加1822万亩,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双增长。荒漠化、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分别减少1200万亩、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03%,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

  在内蒙古,治沙就得造林,造林就是治沙。曾几何时,风沙吞噬着家园,让无数同胞流离失所。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治沙奔小康。这是内蒙古真实的生态变迁史。

  绿浪翻动,抒写我们开拓的信念;原野层迭,勾勒我们追求的情怀。黑色的瞳孔里,深藏着对耕耘绿色新天地的渴望,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完美逆袭,靠的就是誓用绿带锁沙龙的逐绿信念。

   造绿规模之宏大——

  重点生态工程夯实绿色家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一株小树苗成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内蒙古建成生态宜居家园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场造绿的持久战中,内蒙古全面实施六大林业工程,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行动改变着内蒙古风沙肆虐的状况和经济社会的走向。

  犹如在苍茫林海中打造的一艘航空母舰,六大林业工程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雄浑起步,不断加速,催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住了内蒙古的“天”,共完成建设任务913.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把绿色还给了内蒙古大地,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用绿绦缚“黄龙”,累计完成林业项目建设任务2333.4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构筑内蒙古绿色骨架,“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建设任务898.7万亩,使得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的态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使内蒙古万类霜天竞自由,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214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人工商品林采伐制度和税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为内蒙古储备了丰富的战略资源。

  窥一斑而知全豹,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有力证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犹如抗鼎之作挺起了内蒙古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的脊梁,为北京乃至东北、华北、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巍峨的绿色长城,不仅是北疆的丰碑,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在心中建设起来的图腾。我区各地顽强治沙,涌现出一代代治沙英雄和一批批典型团队,“全国十大女杰”殷玉珍、“全国劳动模范”王果香、时代楷模苏和,亿利资源集团、东达集团、伊泰集团……他们用用激情和勇气,鼓舞并带动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业。

  今天,这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写满了内蒙古人创造的辉煌:自治区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境内五大沙地、五大沙漠中或被封锁或被治理,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长191公里、宽0.5—1公里的林带,腾格里沙漠东南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起长28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固沙带,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和巴音温都尔沙漠扩张现象得到遏制;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起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缩减,乌珠穆沁沙地生态好转。

  黄河滩勾勒开拓的曲线,大青山掀动火热的狂澜。针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我区大力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等林业适用技术。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

  古老而神奇的塞外大地上,内蒙古人用勤劳和开拓,鼓动着现代林业绿色的雄风。一股股遒劲的风,一道道激动的虹,筑成内蒙古版图上的一道亮丽的绿色屏障。

   护绿决心之坚定——

  严守生态红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重雾霾再次袭击京津冀及周边。人们不禁要问:呼吸之痛、心肺之患,何日能解?

  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江河湖泊清波交响……为了让未来我区生态文明诗韵流淌,让生态文明释放传导出更多的自然美、民俗美、文化美、精神美,必须有铁腕治污护绿线的决心。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逐步显现。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出台自然资源实物量变动表编制工作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制定了自治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施自治区主题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26个旗县市开展了基本草原红线划定试点,实施了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

  成立了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在呼包鄂先期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面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确立了公安、交通等15个部门会商联动机制……

  这是生态保护力度空前的5年——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内蒙古踩了“急刹车”,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2015年,全区12个盟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0.9%。

  可以说,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内蒙古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诠释了以绿增色、以绿生财、以绿造福、以绿添富的发展理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愿望,抓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抓最大的民生工程。

  报告指出,要严守生态红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搞好重点区域植树造林,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行好禁牧休牧和草蓄平衡制度,加快水生态综合治理,推进荒漠化治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湖泊湿地保护,提高草原、沙区植被盖度,不断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为各族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融合互动。

  加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发展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指标,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大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以强化考核奖惩、严肃责任追究、明晰资产产权、严格用途管制为重点,健全完善法规规章、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和经济政策,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保护建设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目标已经明确,步伐必须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在报告精神的指引下,步履将更为铿锵,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寒冬虽已至,建设生态文明的春潮却滚滚而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