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延续 内蒙古共1100多人登记捐献遗体器官

09.04.2015  12:00

  原标题:全区共有1100多人登记捐献遗体器官

  今年62岁的王银祥,退休前是呼市制锁公司一名工人,2012年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王银祥告诉记者:“有一天我倒下了,希望我捐献的器官在需要的人身上得以继续发挥作用,也希望我的遗体能为医科大学的师生们教学科研作出贡献。”

  年逾古稀的呼市遗体捐献倡导者、发起人张普照介绍:2010年11月19日,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登记站成立,张普照和10多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义务到登记站值班,协助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的咨询和报名工作。这处登记站位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后来,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拆迁改造,登记站没有了办公地,张普照干脆将登记站搬到了他在大西街的诊所。“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0余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目前,已有36位志愿者实现了无偿捐献。春节以来,呼市有3人捐献遗体,一位是老教授谢建国,一位是1岁半小男孩王瑄瑄,另一位是50多岁的刘姓市民。”

  张普照为什么愿意长期坚持倡导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他告诉向记者,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中国是世界上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最少的国家,志愿者仅仅是总人口的30万分之一。“医疗教学与科研需要大量的遗体,此外,还有太多的病人需要肾脏、肝脏、心脏、眼角膜等,只有通过器官移植,才能挽救生命。其实,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很多,只是他们多数人不了解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我宣传器官和遗体捐献这么多年,最感动的是,吴乾初全家5口人都进行了遗体捐献,他是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支边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上世纪80年代,他的母亲就在上海进行了遗体捐献,随后他的大姐、大姐夫、二姐夫也在上海进行了遗体捐献,去年10月4日,他的遗体也无偿捐献了。”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00多人报名登记捐献遗体器官,已实现遗体捐献50例、角膜捐献30例;实现器官捐献12例,捐献肝脏6个、肾脏24个。张普照还建议,全区各地要加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引起全社会关注,要大量发展志愿者,扩大志愿者队伍。据了解,2008年,古林人文纪念园无偿捐建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及主题广场,并成立了内蒙古首座遗体捐献纪念馆,为红十字会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和纪念活动提供了场所,也被呼和浩特市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记者 毛锴彦 张文强)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