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呼唤

05.02.2015  13:05

  当前,全球处于大数据时代,地质工作也在经历着从思维方式到技术方法的飞跃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多角度、多手段、多视野数据信息的集成,并力求将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数据联成一体,通过数据密集型工作方法,将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量,综合研究。

  此次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陆域航磁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无疑是中国地质工作在大数据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项目集中了当前最新最全的全国航磁数据,尤其增加了近10年以来航遥中心和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完成的75个测区的412万平方公里的高精度中、大比例尺航磁资料,应用航遥中心最新开发的多个软件,在全数字化状态下完成了中国陆域航磁图及航磁数据转换处理系列图件,为深化对全国磁场特征和地质构造的认识以及矿产资源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的宏观科学框架。

  大数据催生新发现。于是,人们看到项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重要地质构造问题且与传统认识有所区别的新观点。比如:通过对重磁场特征的解析,推断郯庐断裂由北向南过广济后并未继续向南延伸,而是向西拐弯后消失;再比如:龙门山断裂并不是深断裂,而是叠加在北东向分布的四川结晶地块之上的推覆带前缘断裂……

  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注重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但航遥中心的科学实践告诉人们,数据重要,对数据的解译、判读更重要,还是要透过“是什么”的数据,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看清大自然演化发展中无数的“为什么”,这样,也才能更加靠近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本质。

  航磁数据的集成,只是地质大数据集成应用的一个基础和一个侧面,而且,工作还刚刚开始,还将在未来不断充实、修正,并在与其他数据信息充分关联、融合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与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继续深化和应用,但在现今阶段,它更大的意义是在于——体现出了现代地质工作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折射出了应用模块式科学框架将反映整个自然界的多领域数据联成一体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也描摹出实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有机有效结合的未来。

  现实正在告诉人们,大数据将为地质工作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或许,一个属于地质工作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