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重拾“金饭碗”

10.07.2015  10:54

  对于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在失去土地时获得相应补偿,这足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突然的财富没有让城郊办事处红联留守处村民刘时才迷失自己,他重操旧业做回农民,这一切让他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只要精心,土里刨食照样能致富!”这是刘时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54岁的刘时才原是城郊办事处红联村村民,在2010年土地收储后,他成了失地农民。他选择了投资门店,然而生意不景气,使得原是靠大棚为生的他,萌生了重操旧业的想法。2011年,科右前旗政府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建设温室大棚基地,他同妻子辛宝琴一口气承包了10亩地建起了4栋冷棚、4栋暖棚,开始了他的再次创业。

  发展之初,周围亲戚朋友听说他要重新弄大棚纷纷劝阻:“我们祖祖辈辈种地有几个发家的?”亲戚朋友的话提醒了刘时才,要想让大棚脱离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定得利用科技。为此他买来技术书籍,并在网上学习先进的大棚种植管理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他汲取先前温室大棚收益差的原因后,大胆引进了寒香密、紫金玫瑰等优质葡萄品种,施用沼气池产生的无公害有机肥,采用控制光照时间和棚内温湿度增加葡萄的糖度、口感。葡萄品质优、口感好,引得很多市民慕名驾车前来采摘。随后,他研究出春末夏初成熟的葡萄、香瓜、草莓与三四月份起苗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苗套种模式,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一地两样、高低搭配。目前他所培育的蔬菜秧苗在乌市、科右前旗市场上供不应求,也引来扎赉特旗、科右中旗农户订购。

  2012年,刘时才的种养殖采摘园被前旗政府挂上了“科右前旗生态园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养殖示范基地,他还接受兴安盟经济作物研究站的邀请,为全盟大棚种植户巡回讲解大棚管理、种植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2013年3月刘时才培育的甜瓜被推广到首都市场。可观的收益鼓舞了他的信心,今年他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种养殖园里配套建设一处鱼池,开一处农家院,更新葡萄、甜瓜的品种,搞一个农家院,建一处鱼塘,让大家品尝无公害水果蔬菜。

  (通讯员庄文凯编辑白莹雪)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