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媒体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 各界捐助15.6万元

16.12.2014  11:46

    “病魔无情人有情,希望各位同仁伸出援手,帮助刘晓霞渡过难关,让点滴爱心汇聚成河,让正能量温暖这个寒冷的冬天。”12月初,一条求助信息在内蒙古的媒体圈内疯转,内蒙古新闻网女编辑刘晓霞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全家无力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

    在短短一个月中,媒体界的同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解囊自发捐助,截至12月12日,共筹得善款15.6万多元。

    同时,好消息也从北京传来。医生告诉晓霞,病情暂时得到控制,晓霞的病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稳定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爱岗敬业的网络媒体干将

    29岁的刘晓霞,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人,2009年大学毕业来到内蒙古新闻网工作。5年时间里,这个年轻的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负责、干练的网络媒体干将。

    “西安出差10天,回来值班一天没吃饭……”9月30日,刚从西安出差回来的晓霞,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朋友劝她累了就请几天假歇歇吧!她说:“网站新闻中心工作很重要,大家都很辛苦,我歇着了,别的同事就更累了。

    10月21日上午,刘晓霞和同事说:“好累,头好晕,一上午不停,录了4个小时新闻,累趴了。”这就是常被同事称为女汉子的刘晓霞。

    网络编辑的工作属性,让晓霞习惯了24小时待机,随时在线。网站工作群里,时常能看到她值夜班工作到凌晨时发布的消息。从2011年到2014年,网站骨干培训队伍里都有她的身影。每次出差、培训,她负责的频道都没有停止更新,她说:“只要有网络就要更新频道”。

    面对病魔她很乐观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疾,让晓霞的工作和生活瞬间崩塌。

    11月4日,刘晓霞的病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12月2日,来北京陪刘晓霞看病近1个月的丈夫小黄接到301医院医生的通知,请晓霞的表弟、堂弟到北京进行骨髓配型。这意味着进行了近1个月保守治疗的刘晓霞治疗效果不好,她接下来要面临的是骨髓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功能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通俗的理解相当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不造血。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患“再障”后最怕感冒、发烧、爆怒生气、自然腹泻、劳累过度、出血。每遇这六种情况,血细胞都会下降。  翻看晓霞病后的朋友圈,除了刚刚得知病情的那句“太突然了,会死吗?”之外,其余的全都是对家人、朋友的愧疚与不舍。

    躺在病床上的晓霞每天的生活就是吃药、打针、输液、输血、输血小板……可是晓霞知道,自己要坚强要乐观。

    爱心如冬日暖阳照耀晓霞

    一个多月的治疗已经花去近20万元,这个双职工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温暖、激励着晓霞。

    探望她的朋友、同事、同学络绎不绝,好人缘的晓霞被亲情、友情包围着。同事们还在内蒙古日报社发起了“献爱心”的倡议。

    与此同时微信、微博平台也广泛转播,无数爱心人士通过平台上的账号献爱心,新华网、人民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等媒体相继采访报道,内蒙古新闻网的电话频繁响起,有的捐钱捐物,有的打电话介绍医院或偏方……

    刘晓霞的爱人在短信中回复:收到好多爱心捐款,都不知道是谁。牵动这么多人,真过意不去。我们全家谢谢好心人的帮助。

    刘晓霞的同事李珍说,刘晓霞在单位特别勤奋,乐于助人,单位同事有事需要请假时,她都会主动要求值班,同事遇到困难了,她也会主动伸出援手。知道她的病情后,大家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她。

    “晓霞是一个特别热心、特别爱帮助别人的人,现在她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靠她自己很难一下子筹那么多钱,现在只能希望有更多好心人帮忙。”内蒙古新闻网编辑雒扬如是说。

    进入12月份的北方气温零下十几度,寒风瑟瑟;但是远在北京的晓霞感受着这里的温暖。她的微日记里曾这样写道:“要积极配合治疗,咱得赶在过年前回家团圆!”(赵弘)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