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特别报道:7个大“孩子”的“阳光”生活

04.12.2014  19:01

    

他们包装餐巾纸很受酒店欢迎 记者 巴雅苏勒摄影

  

李星与母亲的一曲合唱让大家为之动容 记者 巴雅苏勒摄影

  ■ 内蒙古 晨报记者 刘淑霞 实习生 靳璐

  “这些善良的孩子从来没有伤害过谁,而他们却比别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接受他们,希望有更多企业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他们有能力做好。”这是50多岁的白老师唯一的心愿,她也是一位特殊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7个家庭的“母亲”。

  在我们生活中,有着这样一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仍停留在七八岁;肢体早已发育成熟,行动却极不方便。他们的世界单纯而善良,学说话、学穿衣、学识字……从出生后的每一天,他们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自理学习,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这一天,记者走进 呼市 “阳光工厂”,感受他们的喜与悲。

  “阳光工厂”是温暖的大家庭

  “阳光工厂”设在呼市三顺店居委会,这是由7个家庭自发组成的小团体,每个家庭都有一名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他们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做手工、参与各种活动。

  “来,来这里坐。”12月2日,他们继续着每个周末都有的一场特殊的聚会。灏波早早地来到了活动室,像一个大哥哥一样招呼着迟来的几个小伙伴。

  灏波今年20岁,长得高高大大的他在7个伙伴中年龄最小,但是在“阳光工厂”里,他是众人的“老大”。“他们几个什么事情都来问我。”对此,灏波很是骄傲。

  包装餐巾纸、编手链、包装酒店一次性用品,每周周末,他们与家长们就会在这里聚会,在家长的带领下,给企业做简单的手工活。

  “阳光工厂”里有6个男孩,1个女孩,最大的30岁,最小的20岁,全部都是智力障碍者,但每个人看上去都特别阳光,有礼貌,也很健谈。7个家庭结识于阳光家园,“那个时候他们关系就很好,现在每天都要打电话。”李星的母亲贾毅华告诉记者。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