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气象服务护佑港口经济圈建设

25.04.2015  11:45

  4月初,春意袭人,一艘艘万吨级货轮在宁波市港区鱼贯穿梭。低长的汽笛声不时传来,岸上的一台台桥吊不停地舒展长臂装卸货物,一派繁忙的景象。

  宁波港是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现代化大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达5.26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为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作为重大战略部署。那么,作为国际大港,宁波港是如何在复杂天气中平稳运行的?

 

   精准预报:保障科学调度

 

  3月中旬,宁波、舟山沿海出现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大雾,局地能见度低于200米,大雾持续过程达70多个小时,影响了宁波港区5万余艘船舶的正常停靠和行驶。

 

  “根据气象监测站点传回的实时能见度信息和气象预报,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见缝插针,紧急安排调度了一批货船进出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船舶通行。”宁波市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主任刘德平说。

 

  该中心负责整个宁波-舟山港区的海上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管理。在其指挥平台上,港区、航道上的船舶在经过雷达定位后,转换成一个个精确的小绿点,密密麻麻地分布于进出港航道的“高速公路”上。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和精细化预报服务成为准确调度、科学管理的得力帮手。

 

  “我们把气象信息集成到系统里,各个站点的气象信息可随时调阅查看。”刘德平告诉笔者,气象科技发展对海事服务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弥补了我们‘点对面’服务的不足,利于我们对不同港区开展针对性管控服务。”

 

  宁波港口气象中心自2013年正式成立之后,不断进行港口精细化预报产品研发,陆续推出“港区(锚地)预报”“航线预报”等专业服务产品,助力港区科学调度,有效避免了因不必要的滞留封航、停止作业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精心服务:助效益最大化

 

  资料统计,2014年,宁波港水域因天气影响共计管制71次,其中海雾管制48次计413小时;季风管制23次(包含台风3次)计508小时。“除了台风、大风、大雾、高温等天气外,影响宁波港生产的天气因素还包括强对流、强降水等突发灾害性天气。”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调度室副主任王科介绍道。

 

  “在每次特殊天气过程之前,我都能第一时间收到短信。”在机器声轰鸣的宁波港三期码头,操作部经理朱剑波告诉笔者,“根据预报信息,在需要进行防范时,启动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我们会采取放置防风铁楔,通知人员停止作业,撤离现场等措施。”

 

  除了依靠气象部门主动服务,“靠天吃饭”的港区业务人员们在气象台首席专家的辅导下也慢慢成了“天气通”。通过气象部门实时共享的雷达产品,业务人员们也当起了兼职预报员。“比如说慈溪有雷暴大风天气,我们从气象局共享的雷达产品图上看到它的运动趋势是远离港区的,就不用再纠结地给气象台打电话询问了。”朱剑波如是说。

 

  “正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服务,和过硬的精细化预报产品,港口企业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北仑区气象局负责人,宁波港口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全彩峰自豪地介绍说,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港口气象监测网建设和港口精细化预报产品研发,不断完善港口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在宁波港沿海及舟山海域建成自动气象观测站69个,部门共享监测站点31个。同时,宁波气象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在国内首先开展毫米波雷达海雾探测研究项目,在港口气象服务内容上做出新探索。

 

  “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服务,我们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要大力发展海洋气象保障工程,不断提高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港,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宁波市气象局局长周福说。

 

  潮起潮落间,宁波港这个始于唐代,兴于现代的国际大港,正焕发出强盛的活力;而秉持“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宁波气象人正以务实的态度和及时的服务,在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迎风破浪,扬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