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8337”发展思路 深度实施“十个全覆盖”:家门口的城镇化

19.06.2015  17:44
      枝藤蔓延,黄瓜满架,在鄂尔多斯市远洋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蔬菜大棚内,池二挨正在察看黄瓜长势:“我把自家的30多亩地进行了流转,当起了大棚管理员。土地流转前,我家一年的毛收入也就8000块。现在,每年能有近1万元的土地转让收益和3万多元工资,还住上了150多平方米的楼房,生活和城里人相比差不到哪儿。

  池二挨是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村民,一直本本分分地种着大田,在土里刨食。自从五家尧走上村企共建、产村融合的现代农牧业和新型城镇化复合之路,他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当上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家门口的城镇化。如今,这里的村民户均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宜居村庄。

  五家尧村是我区积极解决“三农三牧”问题,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让农牧民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红火的一个缩影。村企共建、产村融合、集中转移、城乡统筹的小城镇建设之路,正在让我区更多的农村牧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企共建:农牧民成了产业工人

  城乡统筹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个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我区各地因地制宜唱响村企共建现代小城镇合奏曲,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之路。

  去年,59岁的包头市石拐区缸房地村农民杨志荣,通过村企联合党支部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他逢人就夸:“多亏村企共建这个平台,让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上班务农两不误。”像杨志荣一样,近两年该村外出打工回流的有80多人,大都在村企共建的企业里找到了工作。这一举措,让缸房地村人均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5000元。

  而在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今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山路集团公司要在此建设双龙光伏新村。该项目占地750亩,规划建设300套住宅、20兆瓦光伏电站以及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基地。该镇已成立了光伏新村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时间任务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光伏新村750亩征地工作。该项目建成后,可集中安置300户农民,安排就业1800人,让农民从居住到生产生活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工人化。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村企共建更有绝招,一些驻村企业还把恢复生态、改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伊东集团除在神山矿区投资兴建移民新村,解决当地居民的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为村民建设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学校、医院外,近年来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矿区防尘、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大力改善农牧区生活环境,使矿区居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鄂尔多斯市通过动员广大私营企业积极投身农村建设,推动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下乡,村企共建中涌现出三大亮点: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大力解决了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荒问题;吸引农牧民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增加收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牧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该市村企合作双赢、兴企富民的良好态势已然形成。产村融合:小村庄变身产业化城镇

  有专家指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做到产村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和“”的融合,就会形成“空巢”“睡村”,农村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近年来,我区积极发展产村融合,通过产、村、人的高度互动,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城镇经济发展平台,真正走活了新型小城镇这盘棋。如今,以产业为支撑成为我区各地推进产村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引擎。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巨宝庄镇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外引、内树、鼓劲、感召”,形成了以巨宝庄村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和百亩错季樱桃种植基地;以小南梁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十万口生猪、百万只肉鸡养殖基地;以十三号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基地。同时,培植了中泰华丰、田力生猪、绿蒙远大肉鸡、聚宝庄酒业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使巨宝庄镇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北菜东路南林西牧”产业格局。

  巨宝庄镇的示范引领,让乌兰察布市找准了产业拉动的着力点。如今,该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积极谋划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项目,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扶贫开发、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牧业结合起来,创新扶贫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养殖,让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真正让“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农牧民的幸福工程、致富工程。

  包头市土右旗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和集镇商贸业三驾马车:推进以美岱召村、美岱桥村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沿黄、沿山等特色旅游项目,高标准打造一批集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推进公司+农户、农民土地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建成7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引进农畜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光伏新村建设等8个支撑性项目,加快集镇商贸产业提档升级。

  赤峰市喀喇沁旗在工作摆布上,根据村庄布局和产业特点,优先建设“一环、一带、四片区”35个重点村,对全旗农村形成辐射和带动。所谓“一环”是指以马鞍山为中心8个村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带”指以王爷府为中心11个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四片区”指以美林、土城子、通台沟、龙山为中心16个村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我区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多元化城镇风貌。特别是各旗县区结合各自实际,挖掘、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主导产业,将小城镇建设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园区及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城镇。如海拉苏镇为代表的牧业镇,棋盘井镇、萨拉齐镇等为代表的工业镇,隆盛合镇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镇,希拉穆仁镇、乌兰花镇等为代表的特色景观旅游镇。

  产业初具规模,村庄环境优美,家门口的城镇化使农村牧区,正在成为农牧民谋划美好生活的归属地。

      联星村:宜居宜业更宜人

  每天早晨8点钟,五原县隆兴昌镇联星村农民乔秀忠都会准时赶到村里的奶山羊养殖场上班。他如今已是养殖场的领班,每天领着12位村民给奶山羊挤奶、接羔、喂羔,每个月还有3天休息时间,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侍弄那几十亩薄田。

  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换让乔秀忠颇感自豪,这样的生活他一年前想都不敢想。

  “我家40亩地,每年山路公司给付租金2.4万元。我在养殖场打工,每月工资能拿3600元,光伏发电以后公司还给分红,比过去种地强多了。”老乔说:“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可以拎包入住96平方米的新房,上下水齐全,统一供暖,小院太阳能板下还可以种菜。这样的条件,比住在城里也舒服!

  2014年,五原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引进内蒙古山路集团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的集“光伏产业、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绿色有机种植、规模养羊、农民增收”于一体的联星光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1000户标准化住宅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在屋顶、庭院及羊舍设计安装150MWP光伏发电项目。同时,高标准配套建设景观、道路、绿化、供暖、给排水街道现代化新农村生活设施,流转2个村约7万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通过一期土地流转,隆兴昌镇五星村四组,同联村二、三、六组的457户农民将按照自愿、以房换房原则无偿置换,首批入住联星村光伏园区,从居住到生产生活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经过一年多建设,这个宜居宜业更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渐成雏形:平坦的水泥路两边绿树成荫,一排排灰瓦白墙独具徽派特色的居民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一道景观水系穿村而过,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俨然一幅江南风景画。而在每个小院的屋顶院内,蓝色的光伏电板整齐排列,院内光伏板距地两米多,光伏板下可种植各类蔬菜花草和经济作物。

  山路能源公司光伏新镇项目指挥部负责人王建文说:“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屋顶和院落全部安装了太阳能板,一期工程投资8.5亿元,设计光伏发电能力为50MPW,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而4个旧村庄全部搬迁复垦后,可以复垦耕地2350亩,又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了更大空间。目前,光伏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住宅内部装修和园区路、林、水的配套扫尾,预计7月份村民们即可入住。

  联星村也是五原县正在实施的“十个全覆盖”的一个样板工程。该县整合项目资金为新村配套实施安全饮水、街巷硬化、通电及广播电视通讯、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等工程,各种便民基础设施全部一步到位、一应俱全。

  如今,联星村的村民们对于入住新房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每天都有好几拨村民不约而同来样板间参观。宽敞的客厅、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地暖和燃气也都入了户,这样的新房让村民们赞不绝口。“光伏园区建设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种设施齐全,大家都盼望早日住进漂亮舒适的新房。”村民武桂连一谈起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就无比高兴。

  城镇化的前提是产业支撑。园区在为村民建设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建设一个存栏10万只奶山羊的高标准养殖场和一个面积达2万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可年产有机农产品4000万斤、鲜奶6万吨。

  “干这活儿累不着,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钱。我们一下子都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变成了工人。”在养殖园区,40多岁的贾二牛正忙着给羊喂料,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一脸幸福的笑容。他和妻子都在村里的养殖园区打工,两人一个月工资6000多元,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隆兴昌镇人大主席姚毅介绍,联星村农民整体搬迁入住以后收入是有保障的。据测算,户均来自土地流转收入达2万元,光伏发电分红收入2.7万元,在公司种养基地打工年收入可达3万元。

  联星村“”上名企奔小康,产村融合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了由“”向“”的华丽转身。广大农民从居住到生产生活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工人化,在河套农村率先过上了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为就地城镇化安上“发动机

  我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牧区面貌的重要抓手,客观上也为加速农村牧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实现就地城镇化安上了“发动机”。

  近年来,我区农村牧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农牧民的现实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仍然是农村牧区发展的一大制约。我区深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牧区落后的面貌,让农村牧区的住房、道路、安全饮水、用电、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让农牧民看病养老、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把农牧民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城镇化。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区各地通过村企共建、产村融合、集中转移等方式,让农牧民待得住、住得好,有活干、有发展,实现了家门口的城镇化,达到了多种产业融合、农牧民身份多元、生活品质提升的目标和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好坏事关就地转化的生活质量优劣,产业支撑强弱事关就地转化的生计大事。所以,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同时,可依托农村牧区的优势和特色,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争取做到一村一企、一乡一业,形成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产、村、人良性互动的格局,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实现就地城镇化,让城镇具有吸引力,就要用好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要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工程推进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结合起来,与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