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中旗在农村推行“1+2+1”发展新模式

22.03.2016  14:06

  察右中旗围绕打造“北疆基层党建靓丽风景线”这一主题,以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为目标,在乳源农村社区积极推行“1+2+1”服务发展新模式,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社区管理服务的有效衔接。

  乳源农村社区是原乳泉村和元山子村整合而建的新农村社区,也是全旗第一个农村社区。该社区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为契机,全面推行“1个农村社区突出精细化服务功能、2个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个奶牛养殖协会拓宽致富渠道”的“1+2+1”农村社区服务新模式,使乡村美起来,群众活跃起来,大家富起来。

   建立“一个农村社区”,细化服务功能

  抓好惠民工程,打造最美乡村。借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有利时机,乳源村争取投入资金1786万元,重点从农村建筑、环境卫生、村民文明素质三方面改善村容村貌。新建房屋55户100间,新上自来水管道1500米,硬化街巷6000米,安装路灯50盏,安装了“户户通”卫星接收器123套。合理实施人蓄分离,新建牲畜粪池50个、垃圾池10个、卫生厕所4个。下大力气进行绿化美化,种植各种树木10000余株,整个村庄院落整齐划一,墙壁粉刷一新,使乳源农村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搭建“一站式”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便民服务职能。积极开展以“送文化、送电影、送医疗、送科技”为主的“四送”服务。邀请旗乌兰牧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和组织乡土文化人才,开展了一系列乡土才艺表演活动。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党建综合室、农民大讲堂、综合服务室、救助保障室、妇女之家、综治服务室、奶牛协会、快乐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探亲驿站等便民服务场所,邀请旗党校、科技局、农牧局、兽医局专家,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专题讲座。有力地活跃了农村文化,提升了群众的种植养殖技能,深受村民欢迎。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方便群众办事。同时将各项办事制度、工作守则、服务流程、人员信息、投诉渠道等内容进行上墙公示,供群众查看和对照办理。

   打造“两支队伍”,加强示范引领

  在元山子和乳泉两个村党支部的班子成员中,推选组织能力强、示范引领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8名党员组成“党员先锋队”。在两个村的“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中,根据大家的技术特长、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推选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9名党员组成“便民服务队”。“党员先锋队”在“十个全覆盖”、“三到村三到户”、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带头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便民服务队”为乳源社区群众和元山子幸福院的老人发放便民联系卡,全天为群众特别是幸福院的老弱病残者提供水电维修、电视信号调试、代购生活用品等各类便民服务。同时两支队伍积极帮助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工作,并具体做到“五必到”,即在开展重大事务决策时必到,切实发挥参谋作用;在有突发事件时必到,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在处理信访案件时必到,积极化解各方矛盾;在项目推进时必到,妥善做好政策处理;在公开党务村务时必到,实时进行有效监督。

  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便民服务站,镇干部定期来社区为群众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政、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等提供“一站式”服务。由社区“两委”成员采取“集中办公”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办好一个“奶牛协会”,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乳源社区是察右中旗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近年来,社区党支部结合当地奶牛养殖产业优势,探索形成“支部+协会+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奶牛协会,扭转了农户散养引发的不正当竞争和风险自担的局面,实现了集中托养、风险共担。

  协会通过与乳制品企业签订定向合同,保证了牛奶的销量和价格。目前有养殖会员108户,家家有暖棚,户户有青贮窖,大多数养殖户配套了环保沼气池。并由养殖大户牵头建成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2处,配套建设集奶牛疫病防治、改良配种、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奶牛服务中心1处。在对乳泉村两个养殖场进行了改扩建的基础上,新吸引加入散养奶户22户,70多头奶牛,使全村奶牛由2013年的560头发展到现在的783头。建成蒙牛C级牧场3处,日产鲜奶10吨,初步实现了奶牛养殖集中管理、科学饲养、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新型管理模式,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