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圆梦小康】贫瘠的山沟为何发生了巨变?

16.05.2016  09:50

   过去,收成得看老天脸色。而今,村民零费用住上联排而建的二层楼房——

  5月上旬,裹挟着阵阵寒意的春风游走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西南部的群山间,力度不减冬日。栽植两三年的松树苗,在漫山翻滚的枯草波浪中透着绿意。

  东八号乡五营子村就在山坳间的一个角落里。上午不到10点,村民们已经抡着铁锹、拎着水管,将村前一排新栽种的树苗浇了一遍水。

  休息的间隙,67岁的文生老汉扶着铁锹,跟记者说起自己家里这几年的变化。

  “山窝里的地都是旱地,收成得看老天的脸色。以前,最好的年景,一亩地能收入200块钱就不错了。现在,每年能领到4000块钱的生活补助,加上流转土地、低保补助和在合作社做事的收入,一年少说也有一万六。真是活在天上了!”说话时,文生老汉的眉宇间透出兴奋,黝黑的脸上溢满笑容。

  家里有40多亩地,种了一辈子,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30亩地退耕还林还草后,文生老汉把剩下的十几亩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转型成为合作社的产业工人。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帮着种树、浇水、打理田地。干了几十年农活儿,现在这点事儿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一天只工作8个小时,再不用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埋头在山沟里了。”

  59岁的田连社点了点头,接过话茬说:“跟上班的一样,工作有固定时间点,收入有保障。”田连社是隔壁头营子村村民,家里养了100多只羊,种了100多亩地。2013年,他和合作社签了协议,流转土地卖了羊,就搬到合作社为他们新建的二层联排楼房里了。现在,田连社流转土地每年收入1万多元,在合作社做事一年收入一万八,老两口还能领取1万元的生活补助,加上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直补等,一年收入将近5万元。

  五营子村原来有50多户人家,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条件的村民则举家迁出,留下的老弱病残在村里留守,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3年,五营子村在原址整村拆旧建新,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零费用住上了联排而建的二层楼房,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

  贫瘠的山沟为何发生了巨变?

  话还得从头说起。2011年,内蒙古中峰集团在四子王旗注册成立了中峰种植合作社,在村民自愿、企业牵头、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流转了头营子、三营子、五营子3个自然村的土地4万亩,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村民按年龄大小还能从企业领取每年3000元至5000元的生活补助,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每年能从企业领取2000元至5000元的助学金,在合作社投劳出勤另有薪酬。高标准建设的五营子新村,总投入5000多万元,仅仅使用了300万元的公共财政扶贫资金,其余都是内蒙古中峰集团投入的。

  “我们计划先解决村民的收入来源,将这方水土保护好,等生态恢复后再发展野生药材引种、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这些可都是朝阳产业。”中峰集团负责人说,接手流转的土地后,合作社人工造林1.7万亩,在荒山、荒坡、荒地种植经济作物黄芪6000亩。目前,区域的植被已经恢复,降雨量逐年增加。

  这是四子王旗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的成功案例。五营子村的扶贫开发模式,今年还将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花菜沟行政村、忽鸡图乡活福滩行政村和堂村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推广实施,近200户贫困人口从中受益。这些村子将整体搬迁、集中合并建设新农村,通过流转土地、开发荒坡和发展肉驴产业,打造集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产业扶贫惠民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示范点,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企业还将对迁出的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结对帮扶,通过物资帮扶、带动就业、投资入股分红、发展肉驴产业等方式,在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中峰集团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企业养驴1000头的效益测算,总收入6881952元,总成本6389190元,利润为492762元,投资回报将会达到每年29.79%,非常可观。(记者 李文明)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5日) 01版

[责任编辑 赵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