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食药监和工商局五项措施深入推进“红盾护农”行动见成效

15.06.2015  17:40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食药监和工商局以净化农资消费环境、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为目标,通过强化宣传、加大抽检、规范资格、完善监管机制五项措施,保障了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了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一、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按照网格化、信用分类监管等市场巡查监管制度的要求,加强农资经营主体资格清理,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停止其经营活动;严厉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农资行为,依法查处经营销售过期失效、国家禁用农资商品以及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违法行为。行动期间,共对全市3730户农资经营主体进行了检查,责令限期整改32户,取缔无照经营15户。

二、强化农资质量监测。针对全市农资商品质量实际情况,把媒体披露的、群众投诉突出的、进货渠道不明的、屡次监测不合格的农资商品作为质量监测的重点,及时制定抽样监测计划,加大质量监测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引导农民群众理性选择农资。对农民群众已经使用的,及时告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最大努力减少农民群众的损失,坚决把不合格的农资商品清除出市场。共抽检117个批次,其中化肥79个,农膜38个。对不合格报告立案9起,目前正在查办中。

三、严查坑农害农行为。把农村市场作为巡查的重点区域,以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资商品作为监管重点,坚持日常巡查与集中行动相结合、工商执法与厂家联手打假相结合,严厉打击销售过期、变质、质量不合格等经营农资商品行为,依法查处虚假标识、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广大农民的违法行为。目前共查处各类农资案件248起。

四、完善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完善农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在加强基础数据的采取和录入的同时,加强对辖区市场巡查,摸清农资市场家底,进行甄别和清理,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健全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数据库。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共认领农资网络监管经营户3730户,已全部完成建档工作。二是建章立制推动农资业户自律。加大对农资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出的监管力度,督促、指导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了农资商品进销货台帐,实行“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和农资留样备查制度。目前,全市3730户农资经营主体全部建立商品进销货台账,发放农资商品信用卡和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1.5万份,备案农资30多个品种。三是积极培育“农资经营示范店”和推行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市局印发了培育“农资示范店”方案,制定评选标准,各农资经营户对照“农资经营示范店”评选标准积极申报,经工商所初审,旗县区工商局复审后,授予“农资经营示范店”牌匾,以示范促规范。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引导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做到经营规范。共培育“农资经营示范店”195户,农资连锁经营企业50户。

五、强化红盾护农宣传引导。一是扎实开展“红盾护农送法、维权、农资三下乡”活动。市局制定了活动方案,编写了《3.14红盾护农实用手册》,将维权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加大法律法规和农业知识的宣传力度,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农资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农资消费维权、认假、辨假技巧,切实提高其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3.14红盾护农”活动期间,全市工商系统共出动宣传车120台次,宣传人员310人次,发放各类传单、资料8万余份,印制实用手册2000本,现场接受咨询4000多次。二是加大农资消费的维权力度,提升农民的维权意识。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作用,将12315投诉举报站的触角延伸到村组,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执法人员随时待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消费纠纷,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建立“红盾护农”维权站98个,举办涉农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500余人次,解答农资咨询1260件,受理涉农投诉108件,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45.9万元。(辛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