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任务再发力】巴彦淖尔:全产业链打造富民基地

29.09.2015  13:28

   这个月中旬,巴彦淖尔市传出消息: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列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并高于周边多数地市水平。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2015年,对于依然处于欠发达阶段的巴彦淖尔市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市委书记何永林低调作答:“这意味着责任担当……我们主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至于成效,还是让大家去评判。”

   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明白,这个“责任”,其实隐含着巴彦淖尔市远大的产业抱负:

   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让基地建设直通富民增收、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观点摘要

   何永林(巴彦淖尔市委书记):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就得打破过去传统的产业界限,把三次产业统筹起来做,以系统化思维做好河套品牌。

   段志强(巴彦淖尔市长):

  当好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就要补链条、打品牌、强科技、抓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付东梅(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挥优势是稳增长最重要的任务,巴彦淖尔发挥优势的着力点就是将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靳洪桥(磴口县洪涛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只有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牧业产业化之路,才能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供安全的原料。

   瞄准永续发展建基地

  有责任担当,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从建成现代化肉羊屠宰加工线的那天起,赵焕军就在五原县塔尔湖畔的厂区树起一块“兴绿色产业、造良心产品”大牌子。

  知道内情的人明白,这块牌子绝不是糊弄人的。从种羊繁育到工厂化养殖,从肉羊营养配餐到羊肉加工,从羊粪羊尿发酵到利用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还田,他的企业几乎将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涵演绎到极致,彰显出一个有担当的老板做良心企业、谋永续发展的远大志向。

  有责任担当,才能基业长青。

  从有机奶生产线投入运行那天起,姚同山在河套境内的厂区门口树起一块写有“百年圣牧、有机惠民”的大牌子。

  这位把牛奶卖出“中国最高价”的中国有机奶领军人物牛气冲天,牛气的原因是圣牧高科在打造“百年老店”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能够全程自控牛奶源头质量的25万亩有机牧草基地,与发达国家比肩的容纳10万头奶牛的人性化养殖场,欧式标准的现代化有机奶生产线……

  在巴彦淖尔,这样有担当的老板有多少?

  谁也说不清……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中,正是一个个赵焕军、姚同山及其企业团队,才使巴彦淖尔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和以标准化生产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从而拥有了永续发展的丰厚资本。

  企业的发展,是地区发展的缩影。

  企业的担当,折射出地区的责任担当。

  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中,仔细梳理巴彦淖尔争当排头兵的点点滴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条充满责任担当、充满永续发展色彩的希望之路。

  希望,源自打破三次产业界限建基地。

  由于这种打破,目前蒙晋陕甘宁地区均有“河套特产”的生产基地,巴彦淖尔葵花籽加工企业甚至把生产车间建到了新疆,河套面粉、河套酒、河套羊肉、河套番茄酱等“河套制造”,已远销至国内各地及全球40多个国家,“河套制造”已是名动天下。

  说到“河套制造”品牌的影响,市委领导情绪激动:“‘河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知名度,这是我们最具优势的品牌。”

  由于这种打破,巴彦淖尔形成围绕绿色供原料、围绕加工强龙头、围绕基地上规模、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输出扩市场的产业大循环发展方阵。

  随着方阵的形成,全市200多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千余种“河套制造”品牌走出“小河套”,走进“大河套”。

  从“河套制造”远销全球及国内各地看,这个“大河套”,不仅是以蒙晋陕甘宁沿黄区域为主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更是承载河套文明的“河套制造”品牌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的概念。

  希望,源自格外惹眼的“巴彦淖尔现象”。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使巴彦淖尔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世界第二的有机奶生产基地,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肉羊养殖及羊肉加工地市和唯一拥有肉羊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市,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区……

  “最”字头的光环还有多少?无人准确预计。

  但光环集纳而成的“巴彦淖尔现象”背后,却有着分外醒目的品牌荣光:全市目前累计获权威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有机食品品牌100多个。

  透过声名鹊起的“巴彦淖尔现象”,我们已然看到: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巴彦淖尔已经奏响“打造经济发展亮丽风景线”的时代强音!

  希望,源自基地建设背景下的富民增收。

  随着基地建设的提速,全市至少50多万农牧民摇身变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工人,千万亩耕地和几千万亩草场牧场正在逐渐成为企业的原料场,大大推动了农牧民产业化增收。

  为此,一张“发展为了人民”的答卷,堪称巴彦淖尔的“状元之作”:全市目前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超过9000元,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人均来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领域的产业化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0%左右。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归根到底是暗含科学发展、永续发展色彩的富民基地建设。”市委领导坦言。

  数据背后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巴彦淖尔正在从推进富民增收、打造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破题!

  道路决定命运,行动昭示未来。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这道亮丽风景线,就是照耀巴彦淖尔市争当排头兵的灯塔航标。”

  峥嵘头角沧波里,不得风云志不休。沿着灯塔航标的方向,一个启示发人深省:

  坚持走永续发展的希望之路,一切美好的梦想都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