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主打绿色有机牌

09.01.2015  11:06

  隆冬时节,沿穿沙公路驱车走进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深处,一座座蓝色棚顶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豁然展现在眼前:成千上万头健硕的奶牛在这里安家落户,吃有机牧草、饮深井泉水、住保温圈舍,过上了悠闲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

  内蒙古圣牧高科公司第十一牧场场长苏亚拉图介绍说:“我们场饲养着3700头奶牛,公司已经在沙漠中陆续建起20个像这样的现代化奶牛场。我们通过治理开发大片沙漠,用牛粪做肥料,通过喷灌等方式种植苜蓿、玉米等,给奶牛提供充足的有机饲草料。”

  巴彦淖尔市依托独特的农牧业资源条件,着力打造乌兰布和沙区有机奶源基地,全市已建成并运行有机牧场23座,其中圣牧高科公司20座、云海秋林公司3座,奶牛存栏达到6万多头,有机奶产量17.5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基地。通过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方式,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放眼今日的巴彦淖尔,从牛羊满圈的规模化养殖场到绿意盎然的设施农业园区,从商贾云集的农贸市场到机声隆隆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无不透射出“塞外粮仓”现代农牧业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引领,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绿色有机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把“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优品牌、做实服务、做严监管”作为着力点,突破传统的工农界限,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植根于农业,通过做精做深来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打造河套农业“升级版”,争当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这两天,位于临河城郊的城关镇远景村金榕现代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内果蔬竞秀,红彤彤的草莓、黄灿灿的蜜瓜、脆生生的黄瓜点缀在绿色藤蔓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市民前来采摘。园区经理马军笑着说:“园区内20多栋温室草莓和蜜瓜等反季节瓜果陆续成熟,每天都会有市民开车前来采摘购买。”

  据了解,金榕现代农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80座、中棚200座、钢架大中棚25座,并配套建设了蔬菜加工车间、蔬菜保鲜库、农家乐等设施。园区的温室大棚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租给合作社社员经营,合作社采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村组200多农民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

  通过实施补贴政策,巴彦淖尔市整合社会资金、开发项目和技术力量,引导有实力的农牧企业和农牧民种养大户集中力量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

  目前,以转包、转租、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在巴彦淖尔市渐成燎原之势,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67.9万亩,流转土地进行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的种养大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牧场达94家,经营面积41.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5.6%,为河套农业提质增效注入无限活力。

  2014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4.5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0万亩;新改建规模化养殖场374个,建成4个年出栏10万只肉羊养殖园区,牧业年度羊饲养量达到2087万只,出栏1090万只,居全区第一,被中国畜牧业协会授予“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称号。

  以做大规模为目标,巴彦淖尔市加大基本农田改造建设力度,在完成50万亩节水配套改造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进1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全市新增耕地17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总产量达到128亿斤左右,同比增加17亿斤,为历史最高;粮食总产达到65.2亿斤左右,同比增加4.9亿斤,实现十一连增。

  按照绿色打品牌、生产打基础、加工抓龙头、输出抓市场、基地抓规模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巴彦淖尔市全力推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围绕提升小麦、玉米、葵花等传统种植业水平,重点抓好200万亩优质小麦、300万亩饲料玉米、300万亩葵花和20万亩番茄种植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壮大中粮、鲁花、蒙牛、伊利、小肥羊、河套酒业、恒丰面粉、圣牧高科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乳肉、绒纺、番茄、酿造、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市拥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51家,70%以上的农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和增值。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河套”绿色品牌和“巴美”肉羊品牌,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2014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78个,巴美肉羊、河套番茄和河套向日葵3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57家、产品159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4家、产品101个,有机产品生产企业12家、产品48个。累计建设“三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64.5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82万亩。巴美肉羊、圣牧有机奶、兆丰有机面粉等产品进入国内高端市场。

  同时,巴彦淖尔市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特色出口型农业,出口品种从番茄、葵仁、脱水菜、绒纺发展到肉食品、面粉、有机枸杞、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际市场。2014年农畜产品出口达到3亿美元,连续6年居全区首位。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巴彦淖尔市已经悄然开始谋篇布局。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永林信心满满地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产业,我市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绿色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在近日召开的巴彦淖尔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提出将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围绕做优做强“巴美肉羊”和“乌拉特绿色肉羊”品牌,加快实施新增1000万只肉羊发展规划,力争2015年肉羊饲养量达到2300万只,出栏1200万只;继续集中连片扩大基地规模,加快建成临河金榕、五原八里桥、杭锦后旗民建等几个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逐步建立肉羊、小麦、设施瓜菜等主要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快向国家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迈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欣欣向荣的现代农牧业将不断续写八百里河套新的更大辉煌。(记者 韩继旺)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