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文化巴林”建设火了巴林草原

13.03.2015  12:55

  1月28日,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举办好来宝演唱会。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演唱者拉着马头琴,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讴歌草原新变化和牧民群众新生活。在巴林右旗,类似弘扬草原民族文化的群众性活动场面屡见不鲜,全旗民族文化的“乳香”飘至巴林草原内外,“文化巴林”建设硕果压枝。这个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和“中国巴林石之都”的地区,源远流长的巴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从而提高了地区知名度,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位于我市北部的巴林右旗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畜牧业经济为传统产业的畜牧业大旗,历史文化悠久,是辽代故土、契丹族发祥地、红山文化和辽文化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旗委、政府根据巴林右旗旗情,立足抓大事、办正事、做好事,高度重视“文化巴林”建设,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打造魅力巴林右旗、吉祥塞外草原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奏响了文化振兴巴林草原主旋律。   近两年来,巴林右旗各项民族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深得牧民群众称赞。该旗除每年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草原盛会那达慕暨巴林石文化节外,还先后承办了首届中国蒙古族《格斯尔》文化高层论坛,《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中国首届传统弓、箭制作研讨会,举办了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蒙古族手工艺品汇展,好来宝演唱大赛等等。   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首,蒙古族《格斯尔》于2009年和藏族《格萨尔》一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巴林右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格斯尔》文化产业资源,在不断做好蒙古族《格斯尔》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的同时,加大传承力度,让蒙古族《格斯尔》文化在巴林草原枝繁叶茂。作为“中国巴林石之都”,巴林右旗在不断做优做强巴林石产业的同时, 积极打造原料出场、生产、雕艺、销售等环节完整的文化产业链,除连续举办十四届“中国巴林石文化节”外,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印石、雕刻、书画等多方位文化产业布局,使巴林石这张精美“名片”传遍四面八方。此外,蒙古说书、好来宝等蒙古族民间艺术之根越扎越深。仅以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勿苏嘎查为例,近年来,该嘎查除传唱传统好来宝段子外,一些有说唱才能的牧民们还自编自演、自拉自唱新段子,讴歌牧区新变化和牧民新生活。如白音吉日嘎拉和帮扶对象苏亚拉图听到金巴扎木苏唱的“有人他从来不学习,不知道科学是啥东西,养的羊儿不抓绒,喂的牛儿不上膘……”发人深省的段子使人深受启发,白音吉日嘎拉便决定将苏亚拉图饲养的牛羊减量增质,结果使苏亚拉图一举增收致富。   民间文艺演出团队的大量涌现,是巴林右旗“文化巴林”建设绽放的又一朵绚丽奇葩。作为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聚居区,巴林右旗鼓励支持民间组团开展演出活动,民间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涌现出诸如珠穆沁组合文艺团、阿吉奈姐妹艺术团等十余支民间演出团队。这些被誉为“草原飞出的百灵鸟”民间文艺演出组织走南闯北,足迹踏遍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旗有关部门像爱护羔羊一样珍惜这些民间自发演出力量,拨付资金加以培育和扶持。如组建“金百灵”艺术团传授蒙古长调艺术、组建“彩虹艺术班”指导蒙古族舞蹈、组建“红舞鞋”艺术团和“德力格尔乐团”,传授马头琴表演艺技等等。   如火如荼的“文化巴林”建设热潮,使全旗出现广袤草原处处歌、欢乐牧民翩翩舞的喜人景象。牧民有了精气神,草原频繁传喜讯。去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完成5.28亿元,增长5.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730元和8526元,均增长16%。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