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倾力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市”

09.01.2015  13:35

  肉牛产业是我市主导、优势和特色产业,其养殖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牌全国闻名。近年来,我市积极采取政策促动、企业带动、科技拉动、大户推动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发展,肉牛产业大市建设已初见成效。2014牧业年度,全市牛存栏274.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21万头,增长8.3%;肉牛业产值达90亿元,增长12.5 %;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有望超过1400元,增长7.6%。

  抓实基础母牛繁育重点工程。我市重点抓好1万户基础母牛繁育重点工程,农区全年舍饲、半农半牧区半舍饲、牧区家庭生态牧场养殖、规模化企业养殖四种模式分类实施,扶持基础母牛繁育户1万户,存栏基础母牛17.34万头,饲养量达34.68万头;抓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新增养殖母牛超万头苏木镇3个、总数达到39个,养殖母牛超千头嘎查村30个、总数达到330个,养殖母牛超百头养殖场20个、总数达到420个,养殖母牛超10头养殖户2000户、总数达到2.3万户。

  推进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我市把发展规模化养殖作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手段,扶持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养牛场(大户)发展。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以及主城区(科尔沁区和开发区)肉牛绿色养殖示范带肉牛存栏192.8万头,占全市70%;科左后旗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实现了饲养量和交易量过百万的“双百”目标;科左中旗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已建成百万头肉牛养殖交易加工示范带。同时,扶持建设了科尔沁牛业、谷润肉业、丰润牧业3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一体化育肥牛基地;建设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3个、500头以上养殖场14个、20头以上养殖户1800户,育肥牛专业村达到28个。

  加快肉牛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我市积极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尔沁肉牛科学研究院和肉牛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全国、全区知名肉牛专家研究肉牛育种等重大课题,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难题。提升肉牛良种化水平。2014年,引进德系西门塔尔牛种公牛18头,高林屯种畜场更新种公牛20%,进口美系西门塔尔牛胚胎320枚,年冻精生产能力达到203.2万支以上;加强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已逐步建立起中国西门塔尔牛科尔沁型标准化母牛群;建立嘎查村科技特派员、防疫员、配种员“三员”联动机制,年内建设标准化改良站点206个,购置更新液氮运输车10辆、液氮罐1000个,完成牛冷配67.25万头。

  狠抓肉牛食品安全工作。我市先后引用、制修定科尔沁肉牛产业标准体系190项,使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建设标准化肉牛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规模为7万头。同时,在具体工作中严把“三关”。一是饲草料入口净化关。正本清源,治地治水、控肥控药,从母牛饲喂、饲草料调制等抓起,确保肉牛生产全程饲草料无污染。建设350万亩青贮饲料基地,年青贮产量达到112亿公斤;建设紫花苜蓿基地50万亩,年储备饲草料160亿公斤。二是环境安全关。净化肉牛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草牧场的链条,加强肉牛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杜绝违禁添加物质的使用,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上市产品检疫率均达到100%,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

  提高肉牛交易市场建设水平。全市建设重点牲畜交易市场6个,年交易量达到180万头,实现了不同年龄肉牛分区交易、本地与外地肉牛分区或隔日交易;发展电子商务,打造国内知名的牛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构建“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培育饲料、兽药、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发展肉牛产业经纪人队伍;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规范储运和配送管理,开设“绿色通道”,提高肉牛产品流通效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学术交流和节会平台,开展肉牛产业宣传推介、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为科尔沁肉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记者 阴文娟)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