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十个全覆盖”群众唱“主角”

27.04.2016  11:01

  

  近日,在红山区西水地村水厂,记者见到村民薛文和技术人员一起对设备进行维护。他告诉记者:“‘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村共建了2处人饮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以来,薛文自告奋勇当起水厂的义务厂长,与工程施工方共同监管水厂运行。平时,看到哪家水质有情况,或者哪的管道有问题,他马上第一时间和技术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处置、维修。用他自己的话讲,“政府为咱们解决了喝水的大事儿,咱们也得有个姿态,我义务监管水厂,免费为大伙服务!

  如今,村民主动参与支持“十个全覆盖”在红山区已成为常态。“工程实施之初,也有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各村的交通方便了,加上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于是发生了由观望到参与、由个别参与到广泛参与的喜人变化,我们后期工程也因此推进得特别快。”文钟镇党委书记徐龙说。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红山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农村成功创业人士捐款、企业捐助、帮扶单位支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群众自拆自建、自筹资金、投入劳务,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多方联动的整体合力。张常宏是从红山区走出的一名企业家,他个人先后捐资100多万元,帮助解决了文钟村140多户农民地下排水问题。先富起来的村民曾庆国在曾营子村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农业休闲庄园和村民养老机构。他说:“一定要让家乡百姓过上好日子。”老家在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附近的李青,在外打工十多年了,去年回乡看到中国乡村建设设计院给村里规划设计的新院落后激动不已,很快就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从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红山区农民在享受“十个全覆盖”带来衣食丰足、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和各种福利保障的同时,精神世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红庙子镇西水地村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让村民实现了“6个不出村和3个不犯愁”,即孩子上幼儿园不出村,农民治疗小病不出村,购买农资日用品不出村,学习技能不出村,办理低保、医保、社保等行政审批事项不出村,矛盾化解不出村;农民取暖不发愁,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不发愁,零就业家庭温饱不发愁。生活富足起来的西水地村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争创文明户”、“争做美德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联合红山区妇联开展“最美家庭”评选以及“文艺汇演”、“电影下乡”、“道德讲堂”等活动。

  一边是西水地村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另一边是东南营子重拾村史、收集老故事、珍藏老物件的民俗文化整理工作也顺利进行。“附近又建朱郎二村,修九神庙,庙墙涂以赤色,遂称红庙子。此庙东南,建一村落,同史开篇,此谓东南营子。”这是自治区首家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东南营子村史馆里记载的村名的由来。村史馆里,不仅有流传于东南营子村二百余年历史的寿星会、皇箱会,村民们也主动把保存多年的老物件存入馆里。茅草屋、火炕、留声机、老花瓶、煤油灯、醋坛子等等,高度还原着东南营子村人祖辈的生产生活风貌,也激励着新时期的东南营子人继承优良传统,努力开启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群众的主动参与也成为巩固提高“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的“催化剂”。在文钟镇东三眼井村,共31条的《东三眼井村村规民约》涵盖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爱护公共财产”,甚至“严禁损坏他人庄稼瓜果”都写入了民约,而且每条规定后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村规民约是我们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坐在一起一条一条讨论出来的,制定成文,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没有一家反对,都很痛快地签字并且认真遵守。”东三眼井村党支部副书记车立川告诉记者。

  “十个全覆盖”工程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同时也要依靠群众。没有人的改变,没有农民文明习惯、公共道德、文化素养的形成,“十个全覆盖”的成果就难以持久。“群众统一认识、主动参与、形成习惯是永恒主题。”这是市委常委、红山区委书记刘万虎在看完《关于西水地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后作出的批示。<□记者张斐然聂文宇刘东鸣/p>

[责任编辑 王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