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切实守住民生底线 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30.11.2016  14:36

  民生问题,既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在11月22日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李纪恒书记部署今后五年工作的原则要求时,提出要守住“三条底线”,其中一条就是民生底线。那顺孟和书记在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6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呼市财政局始终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努力把财政“蛋糕”切出公平和效率,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优先落实惠民政策。2011-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累计1483.5亿元,其中用于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近935亿元,占到了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3%。过去五年,全市新出台民生保障政策11项,提高原有民生政策补助标准18项。在各项民生支出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方面的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2.7%、15.9%、16.8%、29.8%、18.6%、14.8%和8%;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供热供水、铁路、公路、二环快速路、机场和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达420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8.3%,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十二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了194亿元,重点用于教育、社保、医疗、农业、环保及住房保障等领域,切实提高了对社会困难群体的补助标准,提高了对政府公益事业的保障水平,改善了生态人居环境和居民出行条件,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了让“学有所教”,五年来,市本级财政投入教育类民生资金37.6亿元。其中,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40元,将普通高中和中职助学金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00元,将蒙古语授课幼儿园免保教费补助标准提高3100元;用于学校建设和校舍改造的资金近19亿元,让最稳固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为了让“贫有所济、弱有所扶”,五年来,市本级财政累计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投入19.3亿元,在“三农”方面投入近57亿元。将市区和旗县区城市低保补贴标准分别提高185元和235元,将农村低保补贴标准提高1444元,将市区和旗县区农村五保供养补贴标准分别提高3000元和2500元,将孤儿供养补贴标准提高600元,将市区和旗县区4050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分别提高740元和720元。为了让低收入农户温暖过冬,累计投入2亿元,按照每户每年600元标准,对23.9万户贫困农民进行补贴,让贫困农民用上了“暖心煤”。累计投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3.6亿元,使140个贫困村的农民受益。累计拨付奶牛养殖补贴2.5亿元,按照每头2000元标准对农民外购奶牛进行补贴,使全市建成并运营奶牛牧场300余个,奶牛规模化水平达到97%,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吨,通过财政补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让“病有所医”,五年来,市本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3.1亿元,用于保障城乡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其中,城乡医疗救助从1.5万元封顶提高到10万元封顶,累计使66万人次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从202元提高到404元,补助标准提高了一倍,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推进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为了让“住有所居”,五年来,市本级财政保障性住房支出近32亿元。其中,为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投入19亿元;为老旧小区改造投入资金11.6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471个,使30万居民受益;为农村危房改造投入资金1.2亿元,针对部分旗县区财力不足问题,将清水河县、武川县补贴标准从每户2616元提高到7350元,将土左旗、托县、和林县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户6300元,市四区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户5250元。
  为了让“居有所养”,五年来,市本级财政环保类支出高达45.4亿元,主要用于生态绿化治理、污水管网建设、水污染防治和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力度,保障了环城水系、二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绿化、大青山前坡生态屏障、“引黄入呼”等重大环保工程的建设,让居民闻得到清新空气,看得见绿水青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离不开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带来的强大财力支撑。过去五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从2011年的151亿元到2015年的247.4亿元,五年累计达到97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13%。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了2015年的8%,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1至10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22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36亿元,增长12.11%。在自治区各盟市中,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额位列第三,增幅位列第一,增幅高于全自治区平均增幅8.9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1亿元,增长14.32%,其中用于“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支出210亿元,占到了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8%。同时,市财政局通过统筹整合财政资金、争取上级补助、开展基金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累计投入近300亿元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大黑河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断头路征拆等重大民生项目建设。
  此外,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市财政局从2014年起积极探索PPP模式,是全自治区较早开展PPP工作的城市之一。PPP,也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指政府采用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政府支付补贴费用,是与传统的政府自投、自建、自营相区别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经过多方面努力,目前,全市正在推进的PPP项目有23个,总投资783.4亿元,涉及轨道交通建设、机场迁建、地下管廊建设、污水处理、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及体育场馆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5个项目经过严格评审后被选为国家级PPP示范项目,总投资595.68亿元,包括呼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塞外安康新居”“塞外安居新城”公租房建设项目,托克托县燃气利用工程,呼市新机场迁建项目和清水河县城关镇北坡古村落改造、修缮、保护综合项目。目前已经落地的PPP项目也有5个,分别是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辛辛板、章盖营和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班定营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和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426.92亿元,占全部推进实施项目总投资的5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80.56亿元,社会资本投资89.09亿元,融资257.27亿元。
  今后,全市财政系统将继续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提升依法理财水平,把改善民生作为财政资金安排的重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惠百姓,为建设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现代化首府贡献财政人的智慧和力量。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