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精准扶贫 不漏一村一户一人

17.02.2016  10:21

  这几天气温剧降,四子王旗杜尔伯特草原白雪皑皑。在蓝天红日下,一处处白墙红瓦的新农舍、新牧屋却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在大黑河乡东万兴厚自然村了解到,该村81户、192人都是“万兴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股民。尽管马铃薯行情下跌,但这里却并未受影响,不仅马铃薯、葵花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22万元和84万元,就连租地费也涨到了1亩600元。合作社会计岳孝贤掰着手指算道:“全村人除了销售、打工还有土地入股分红,保守算人均年纯收入也有1.5万元!”

  而在查干补力苏木巴音嘎查,200多户家家都在忙着接羔保育。看着满圈撒花儿的黑头杜蒙羊羔,人们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更是热闹,老人们三五成群围着小货车,挑选着年画、年货,阵阵笑声不时传来……

  这些新变化,正是乌兰察布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通过实施“六个精准”和“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措施,并以“十个全覆盖”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三三制”扶贫战略,采取“扶、转、救、搬”分类靶向疗法,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逐村逐户打歼灭战,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商都县七台镇永顺堡村村民王玉奎的超市。

   因户施策建档立卡高效帮扶

  据了解,在该市11个旗县市区中就有8个国贫旗县、2个区贫旗县,其中还有9个是革命老区。商都、化德、兴和更是被列为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在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地区,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持续加剧。截至2011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达到55.85万人。

  经过3年脱贫攻坚,到2014年底,该市贫困人口仍有17.4万人,占全市农村牧区常驻人口的15.1%,占自治区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现实,时刻警示着乌兰察布人:要想与全国、全区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

  为此,该市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共组织包乡镇领导、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和村第一书记2万多人,采取“一问二看三算四比五评六公示七确认”方式,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不漏一村一户一人。最终确定:实施以5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程,并与“十个全覆盖”建设紧密结合;从2014至2017年,每年重点抓好140个重点贫困村的资金整合,每个村整合资金不低于800万元;2013年底,全市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万人。

  “现在确定谁家是贫困户,都得公示,全村人都要知晓!上什么扶贫项目都要征求群众意见!每个贫困户需要什么,政府就冲这个方向帮扶,真正是以人为本、从群众利益出发!”商都县七台镇永顺堡村党支部书记魏明感慨地说。

  该市还建立健全了4级干部扶贫工作机制。由自治区8位省级领导联系8个国贫旗县,66个自治区厅局级机关、90个市直机关、608个县直科局共组成161个驻村扶贫工作团和561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全市56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精准扶持方式,每个贫困嘎查村、贫困户都编制了4年扶贫规划。同时严格考核问责机制,采取“一票否决”制,对不作为、没完成任务的干部实行问责。

  商都县七台镇永顺堡村村民王玉奎激动地说:“多亏了内蒙古矿业集团!我们村2013年时还是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仅2680元。自2014年矿业集团包扶以来,给我们盖了新房、修了院墙,新建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和5条水泥路,还建起62处养羊暖舍,打了18眼机电井,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村民赵秀也自豪地说:“全村新增了水浇地2680亩。以前每亩出租也就100元,现在一个劲地涨,去年达到300元1亩了,今年刚签的合同370元1亩,全部是往卡上打!”据统计,截至目前,自治区、市、县驻村扶贫单位共为贫困村建设投入资金和物资达7000多万元。

化德县朝阳镇刀拉村幸福院。

   靶向疗法“五个一批”精准脱贫

  这些天,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博天糖业公司方圆几公里好红火,拉甜菜的大卡车一辆挨一辆,小饭馆家家爆满。

  凉城县麦胡图镇金星村党支书沈爱胜也赶来结算甜菜款。他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每年有1100户人家种植甜菜,全村有2000多亩。糖业公司负责提供籽种、订收购价,我们可放心了!”据了解,仅这家公司订单合同每年就达16万亩,惠及全市各旗县市区及周边4000多农户,今年光甜菜收购款已放出1.9亿元。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把发展产业带动脱贫放在首位。首先是抓好561个贫困嘎查村“三到村三到户”工程,平均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561个驻村工作队定点对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其次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充分利用金融扶贫富民这个杠杆,2013年至2015年自治区共安排该市金融扶贫资金2.7亿元。截至2015年11月,全市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1.6亿元。其中“富农贷”18.2亿元,覆盖农户33324户;“强农贷”3.4亿元,现已经投放到19户企业。

  据统计,该市现已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76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9家。“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辐射和带动了贫困农牧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马铃薯产业和肉羊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经济来源的主渠道。

  该市还借助京蒙对口支援合作平台,与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北京市卫计委联手实施了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兴和县冯字号村贫困村民苏贵生感慨地说:“平时去不起医院,这回北京的医生能来村里看病,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该市还从建立农村牧区大病救助制度、增设大病保障基金和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入手,将孤儿和8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全部纳入生活保障范围,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特困人员在自愿前提下进入幸福院集中供养;对6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且家庭贫困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予以现金直补,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实现了农村牧区新养老保障全覆盖。

  今年71岁的朱金花住在化德县朝阳镇刀拉村互助幸福院,说起现在的生活她真是乐开怀:“我和老伴是2012年搬来的,原来土房一下雨就不敢住了。你看,现在这么多老邻居,一点儿也不寂寞;生活有保障,尽是国家给的,有低保、养老保险金、退耕还林补偿款、良种补贴,还有600元的煤补呢!”

  据统计,该市目前已建成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43046户,解决了8万多名农村牧区老年人集中养老问题;建成农村养老服务点32个,覆盖6000名农村老年人。

  该市还对当年入学的300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及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500元;从2012年开始每年专门设置200个岗位,招聘低保贫困家庭本科大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就业。

四子王旗杜蒙肉羊规模化育肥基地。

   “三三制”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

  乌兰察布市地处阴山重度风蚀沙化带,仅化德县就有70个自然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涉及2232户、5556人。易地搬迁、生态补偿脱贫成为必然。

  向哪搬迁?如何让他们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该市以“十个全覆盖”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以“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战略破题,将贫困人口重点向所在地城镇郊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产业基地转移。

  为此,该县投资4.2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5平方公里、以“统筹城乡、产城结合”思路打造的“中国羊(驼)绒服装城”,目前已入驻企业12家。该县扶贫办主任张世英说:“今年天冷,这个园区的企业个个订单满满,现已生产服装2600万件,实现产值19亿元。在这里连重度残疾人都有活儿干!”

  家住朝阳镇惠泽移民小区的冯秀琴笑着告诉记者:“我们一家4口人,是2012年从白土卜村搬迁来的。我在服装厂上班,爱人在硅铁厂上班,两人1年能挣10万元,供两个孩子念书没问题。”据了解,在这个移民小区就有32栋楼、1860户人和冯秀琴家一样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土城今年变化大,正月离家6月还。车到村口不敢下,笑问媳妇家在哪?”这首打油诗在卓资县梨花镇土城子村十分流行,乡亲们都说这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带给这个千年古村的真实写照。站在村东头瞭望台上,只见青山掩映下的土城子村尽收眼底:整洁宽阔的水泥路旁矗立着太阳能路灯,透露出一派现代化气息;青色砖墙和朱红色瓦当搭配起来,处处流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

  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放心水,还要有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村委会副主任张利民说:“最近几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通过发展‘农家乐’脱贫致富的也越来越多了!”

  在乌兰察布市,如今像土城子这样的特色村子数不胜数,特色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