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季度内蒙古经济走势分析及判断

03.05.2016  11:42
                      把握大势谋发展 精准施策促提升

  ——2016年一季度内蒙古经济走势分析及判断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提要: 2016年一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全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下一阶段,随着市场需求面逐步回稳、政策叠加效应陆续显效,全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预计上半年将延续平稳向好态势,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甚至高于年初预期目标。需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始终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按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进键”,全力巩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平稳向好。

  2016年,全区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可以判断,随着稳增长各项措施逐步落实显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带动全区经济企稳向好。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数据呈逐月平稳回升走势,较1-2月环比分别加快0.1、0.4和0.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缓中趋稳态势延续。与此同时,新动能加快培育成长,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投资明显提速,同比分别增长552.8%、47.3%和26.4%,服务业税收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55%,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发展。预计上半年将延续平稳向好态势,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甚至高于年初预期目标。

  一、市场环境趋于向好,政策利好逐渐叠加

  国家及自治区经济平稳开局为全年我区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同时,市场需求回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去产能、去库存取得成效,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另外,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实施将有效推动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确保全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在稳增长政策逐步加码、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筑底反弹、企业主动减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主要工业品价格趋稳,全区工业经济企稳预期增强。

  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看,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0.2%,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近8个月以来首次回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环比分别回升2.8和2.1点,供需双侧均有改善,且产成品库存环比略降、原材料库存小幅回升,预示企业主动补库存意愿增强,市场需求渐趋回稳。同期,全国发电耗煤增速由2月的-19%收缩到-2%以内,高炉、焦化、水泥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开工率均呈小幅回升,表明企业经营渐趋恢复,经济运行显露企稳态势。

  从主要工业品价格看,受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基建下游复苏和房地产市场开工逐步恢复等因素影响,3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自2014年1月以来首次上涨,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涨幅扩大,环比分别上涨4.9%和2.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价格由降转升,环比分别上涨9.9%、3.6%和0.9%。国内市场需求回稳、主要工业价格趋稳带动全区工业品价格小幅改善。截至3月,全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3个月降幅收窄。其中,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较高的煤炭、钢铁价格现小幅上涨趋势,建筑钢材、普通板材全区综合平均价格环比分别略涨0.61%和0.99%,西部区高热值动力煤平均价环比上涨7元/吨。

  从市场主体看,市场需求和工业品价格双双趋稳带动工业企业经营略显改善。1-2月,全区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同比缩窄19.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额增速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同比缩小0.5个百分点。后期,随着国内有效市场需求逐步改善,企业补库存意愿渐趋提升,工业经济回稳预期将有所增强。但考虑到,工业深度通缩局面尚未明显改善,市场需求与主要工业品价格回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尚待加强,全区工业经济回稳态势需进一步巩固。

  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转向供需两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为全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引领经济迈上中高端释放政策红利。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字当头,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腾出空间。实施“积极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统筹运用产业、区域、投资、消费和价格政策,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确保全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环境。

  二是产业政策“”字为先,以创新供给激活有效需求。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补齐短板、激活存量、加快绿色发展着力,将为我区充分发挥双创、“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去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高端提供利好。一季度,全区快递、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增长,其中,快递业业务量和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5%和33.1%。

  三是微观政策“”字为要,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入动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制度和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市场壁垒,将有力的激发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今年一季度,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9%和29.3%;通过开展创业创新担保贷款,支持成功创业4600人。

  四是改革政策“”字落地,推动改革落地显效。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稳妥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产权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围绕制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把“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融合,大幅精简项目核准前置审批事项,增强企业投资和创新意愿。2015年,全区取消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18项,取消、停征、降低收费项目150个。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继续推进“营改增”试点,深化资源税改革,加大清税降费力度,建立完善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截至今年一季度,通过实施“营改增”、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下调铁路运价、实施蒙西电网输配电价改革等减负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00亿元。各项改革的纵深推进,将为全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强大动力。

  五是社会政策重在“托底”,为经济发展守住民生底线。更加注重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我区加快推进基建项目、民生工程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缺口。一季度,全区用于民生改善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59.4%,“十个全覆盖”工程已下达自治区本级第一批投资172亿元,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达3.6万套。

   二、准确把握形势变化,落实好“五大任务

  (一)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研究制定自治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特色产业链培育、区域集聚试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互联网+”和大数据培育、东部盟市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等五大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二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链。在现代煤化工、铝后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和支柱性的特色产业链,促进产业向下游、向高端延伸升级。三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实施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双创”基地打造、人才保障四大创新工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协同”。四是提升开放水平。尽快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实施方案》,推动钢铁、有色、建材、乳品加工等领域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二)积极稳妥出清低端落后产能

  去除落后无效产能方面,按照“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的原则,通过严格准入、兼并重组等措施,推动市场出清。一是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制定去产能总体实施方案、推进办法和任务清单,加快编制自治区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化解落后产能实施方案。二是实施差别化去产能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通过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指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三是增强企业在去产能中的决策权,鼓励企业推进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有效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四是拿出财税支持、金融扶持、职工安置等政策“套餐”,积极稳妥出清低端落后产能。

  去房地产库存方面,认真落实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的意见,一是全面落实进城农牧民工和新就业大学生购租住房各项优惠政策。二是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三是推广首套房、改善性购房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有关金融、信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激活二手房市场。

  去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资产方面,一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处置一批、兼并重组一批、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一批、破产关闭一批的方式去除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等无效资产。二是出台去产能处理处置补贴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付产能淘汰过程中涉及劳动经济补偿金、社保、工资拖欠等费用,推进财政补贴资金向民营企业延伸。三是妥善做好职工安置。

  (三)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负担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方面,一是深入落实国家“营改增”政策。二是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重点清理铁路、交通、邮政、电信、银行等垄断性行业服务收费。三是对属于国家明文规定且有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建议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执行。四是取消停征一批基金及收费项目,全面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

  降低要素成本方面,一是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全面实施蒙西电网输配电价改革,扩大蒙西电力多边交易和蒙东大用户直供范围,制定进一步降低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用电价格方案。二是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中介收费行为,鼓励金融机构清理服务项目及价格,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方面,一是进一步降低公路各项收费标准,发挥煤炭、大宗物品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切实降低企业物流和交易成本。二是通过合理安排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时间和幅度,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存缴比例,降低企业用工负担。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落实好国家即将出台的简政放权改革举措,加快实施投资项目网上核准和并联核准,制定和公示中介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与应用。

  (四)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一是有扶有控去杠杆。对“五大基地”建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领域继续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投入;对于债务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确定增贷、稳贷、减贷等措施;对于“僵尸企业”及落后产能,及时清理企业呆死账、坏账,稳妥有序推动重组或退出市场。

  二是“管降打”结合降风险。管控好各类债务和高杠杆产品,严控政府性债务总量,重点管控夹层投资等高杠杆产品,探索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行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企业资金补充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打非”工作常态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五)聚焦短板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利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社会事业、老少边贫地区建设等项目建设。二是发挥好专项建设基金带动作用。将专项建设基金与地方政府债券拼盘使用,在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双创”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力度,发挥组合效益。三是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服务业引导资金、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研究制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政策,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