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呼伦贝尔青山如黛碧水长流——2015年呼伦贝尔市生态建设扫描

08.03.2016  18:38

  让图为烟波浩渺、鸥鸟翔集的呼伦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从1月到云南考察,到全国两会,乃至刚刚结束不久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这是时代的呼唤。       和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节拍,2015年的呼伦贝尔豪迈前行。       2015年4月1日,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禁止,正式宣布停斧挂锯;截至2015年11月,呼伦湖水位已累计上涨3.18米,水域面积达到2038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03.9亿立方米,水生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明显增加,已经恢复到2002年的最好水平;2015年,全市完成沙区综合治理100万亩,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0万亩,全市治沙工作取得圆满成绩……       森林、草原、湖泊构成呼伦贝尔自然生态的有机链条,这三大生态系统的永葆绿色和生机是确保呼伦贝尔绿色、美丽、永续发展,打造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和亮丽风景线的重要保障。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建设美丽呼伦贝尔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2015年,我市多措并举,多策兼施,是生态建设史上投入最多、任务最繁重,也是成效最明显的一年。生态环境的好转为“十三五”开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呼伦湖:烟波浩渺 鸥鸟翔集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区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多年来,保护区逐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功能渐趋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形成并建立了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三大工作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为保护呼伦贝尔的青山绿水、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近年来呼伦湖水域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究其原因,除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外,私捕滥捞也成为加速生态恶化的重要帮凶。       因此,从2014年开始,我市根据自治区相关规定,对呼伦湖实施为期5年的部分休渔措施,每年捕捞限额为1000吨。到2015年,我市已连续两年发布了《休渔通告》,并制定了《呼伦湖水域渔业资源管理实施方案》,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呼伦湖渔业公司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全面监管,休渔限产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71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共放流大规格花鲢鳙鱼种446吨、呼伦湖土著鱼种8吨、夏花鱼苗3500余万尾。2014年实际捕捞量为1007吨。数据显示,呼伦湖优质鱼的数量和质量都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大型优质鱼比例从2013年的不足3%提高到2014年的13.5%。从2014年4月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查处破坏渔业资源案件35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人员近450余人,收缴和销毁挂网40余万米,私捕滥捞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2015年11月,呼伦湖水位已累计上涨3.18米,水域面积达到2038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03.9亿立方米,水生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明显增加,已经恢复到2002年的最好水平;水质有所改善,曾经罕见的狗鱼已普遍可见,鲶鱼、鲤鱼、红鳍鲌等优质鱼比例和规格进一步上升。在2015年的鱼类调查中,发现了已绝迹多年的蒙古红鲌,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修复;鸟类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夏秋鸟类数量比去年增加2469只,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明显遏止。       大兴安岭:层峦耸翠 生机盎然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林间路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广告标语:“这里唯一的污染是松香,唯一的噪音是鸟鸣”。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主体功能区面积是10.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比江苏省还大一点。活林木的总蓄积达到9.5亿立方米,森林的覆盖率是77.44%,是一个山清水秀、旅游和其他资源待开发的处女地。       201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的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结束了长达63年的采伐史,正式宣布挂斧停锯,开启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中国北方绿色脊梁”正式从开发利用迈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时期。       停伐后,现实情况将逼迫林区的干部群众转变“木材就是资源,离开木材就没有了依托”的旧思想,大量的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如野生动植物的养殖、野生浆果的栽培、林下资源的深度开发等等。同时,在森林抚育扩大造林面积的同时,林业部门还可以为社会承担营造生态产品的职能。       现在,图里河林业局已开始着手混合所有制经济合作,开发蓝莓花青素项目,那里的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规模化发展大兴安岭的优质林下产品,增强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今后,森工集团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加强林下野生经济植物保护管理措施,大力保护野生珍稀濒危物种,加大水体、河岸、林间空地的保护力度,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草原:风沙消退 碧色重现       不知从何时起,碧色千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变得风沙肆虐起来。据统计,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左旗中部3条较大沙带和达赉湖东南岸宝东沙地及一些零星沙地组成的呼伦贝尔沙地,竟成为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疮疤一样令人忧心。       为积极应对草原沙化的严峻形势,剔除草原上的沙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并将该项工程列为全市公益项目一号工程,确定了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       几年下来,全市共投资10余亿元,治理面积和投入资金都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草原沙化面积开始缩减。如今,治理区内的流沙被方格状机械沙障锁住,不能移动;沙埋房屋、草场、公路等现象已基本消除。丰草时节,治理区又是一幅绿草丛生的生机盎然景象。       2015年,呼伦贝尔市通过设立专项领导组、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后期管护、提升宣传成效等多种措施方法,全市治沙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绩。截至10月31日,全市完成沙区综合治理100万亩,为计划的100%;造林绿化面积120万亩,完成投资10.2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科学治理,狠抓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突出生态脆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治理,坚决摒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严防“边治理、边破坏”事件的发生,全力加强后期管护行政监督管理,全面加大草原执法工作力度,大力营造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浓厚氛围,结合我市沙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防沙治沙的新机制、新办法,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我市的沙产业做成规模,见到效益,努力形成“以沙治沙”的良性格局。       生态建设是一件造福子孙、关乎百姓利益的大事,也是我市实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守住呼伦贝尔的美丽容颜,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呼伦贝尔人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呼伦贝尔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尽管如此,我们今后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我们仍然要守住生态这条红线,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