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市委引领通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述评

04.01.2015  14:19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通辽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

  引领通辽经济发展,需要坚毅的战略定力与驾驭全局的智慧。

  实现通辽319万人民的梦想,需要坚定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年初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深入思考“三个如何”:即如何在转型发展的重大变革中把握机遇、扬长补短,实现稳中有进、奋然崛起;如何积极应对市场产能、分工变化,以及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新经济走势给通辽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出好经济工作的“先手牌”;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强化自身发展动力,统筹抓好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改善。

  这“三个如何”体现了市委对通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入的思考。

  这“三个如何”体现了市委对通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的准确把握。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一次又一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室灯火通明,一个个正确的方针政策,引领着通辽经济社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向前航行。

  迎接新常态,实现新跨越

  ——通辽市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定沉着,统筹施策,引领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没有目标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市委四届七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锁定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

  会议提出突出做好九项重点工作:以改革创新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打好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加大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内陆沿边开放、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这九项重点工作,思路清晰,方向精准。

  2014年通辽经济社会在市委的引领下大踏步向前:

  “3大产业集群”,步履坚实;

  “5大基地”,扎实推进;

  31个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43个行动计划,步骤清晰;

  183个亿元以上项目,结构更优;

  400条具体改革事项,精心谋篇;

  234亿斤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

  700个嘎查村,实现“十个全覆盖”;

  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通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一系列大项目、重点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之中,成为2014年经济建设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欣意稀土高铁铝合金线缆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6.7亿元。

  投资20亿元的蓝宝石晶体及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一期主产品蓝宝石晶体已与苹果集团签订采购订单。

  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5万吨变性淀粉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线近期建成投产。

  霍林郭勒市锦联集团公司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利税15亿元,拉动就业4000人。

  总投资2.5亿元的万祥铝业公司铝板带箔改扩建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4亿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拉动就业200余人。

  奈曼旗北京仁创科技集团仁创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大理念”“大机遇”“大规划”;

  “大通道”“大走廊”“大通关”;

  “大平台”“大农业”“大物流”;

  在2月8日召开的旗县市区委书记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提出15个“大”,彰显市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雄心壮志。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