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群英·回望70年】达尔罕歌王查干巴拉

08.06.2017  10:11

查干巴拉在表演(中)(资料图片)

金玉(中)和白玉(右)参加演出后合影 (资料图片)

查干巴拉艺术传习所的演出活动(资料图片)

  内蒙古有4个“达尔罕”歌王,他们是查干巴拉、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敖登巴勒。查干巴拉是东部民歌手的主要代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他不仅能熟练演唱几百首不同体裁的民歌,还改编、创作了不少新民歌,将科尔沁民歌推向世界舞台,为弘扬蒙古族民歌做出了重要贡献。5月5日,记者来到查干巴拉的家乡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采访了他的小女儿金玉,金玉回顾了父亲查干巴拉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命运坎坷痴迷唱歌

  舍伯吐镇距离通辽市60多公里,是个典型的农区。查干巴拉的大女儿白玉在这里生活,她曾经在镇里的文化站当了30多年的站长,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民歌手。5月5日这天,白玉出门了,接待记者一行的是白玉的妹妹金玉。

  金玉的蒙汉语都说得很流利。说起父亲,她满怀深情,有讲不完的故事。

  查干巴拉于1926年出生在舍伯吐镇德兴嘎嘎查一户贫苦牧民家,3岁丧母,4岁丧父,7岁时又失去祖父母,是嫂子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他中年时,妻子去世,一人拉扯着4岁的大女儿和2岁的小女儿长大,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

  查干巴拉从小喜欢听别人唱歌。初夏耕地的时候,有人坐在车上唱着歌路过田地,他为了听歌,就悄悄跟在车后,车上的人唱到什么时候,他就跟到什么时候。就这样,他跟在人家车后走10多里的路,是常有的事儿。

  他6岁的时候,有一个叫金宝的人领着他放猪。金宝的歌唱得很好,他最初的民歌启蒙教育就是金宝传授的。他拜的第一位老师叫敖白,敖白曾经说:“在我所有的学生里,查干巴拉是特殊人才,一教就会,都不用教第二遍。

  有一天,从蒙古金(今辽宁阜新)来一个流浪歌手。这位流浪的老人唱着歌儿独自赶路,他追上去趴在老人面前,老人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我为了向你学唱歌,跟了你已经10多里路了,你一点也不理睬我,我已经走不动了,你就坐在这儿给我唱歌吧。”老人哭了,他为查干巴拉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就跟着查干巴拉到了一个窝堡,然后教查干巴拉唱了两个多月的歌。

  正是凭借着这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查干巴拉十四五岁时就已经成为了科尔沁草原上远近闻名的歌手,常常受邀在各种民间活动上演唱。不管在哪儿,人们邀请查干巴拉去唱歌,他从来不拒绝,就是在他吃饭的时候,有人来请,他也会放下饭碗,去给他们唱歌。

  带给草原人民艺术享受

  “记得那是1972年的夏天,当时我在科左中旗舍伯吐中学读初中。一天,我上街时听见一家饭馆里传来了歌声,我凑过去,看到一个人坐在一张饭桌旁。那个人的脸非常红,穿着一件很旧的布衫,好像根本不在意别人在注视着他,只管唱他的歌。他的歌声里充满无限的感伤。在那个年代,听到这样美妙而富有情感的歌儿,实在是罕见,是天籁之声。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查干巴拉。”这是通辽市文化局原副局长马壮志所写的一篇回忆录中记载的。

  1977年春节,哲里木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查干巴拉演唱的歌曲。马壮志回忆起当时一家人收听广播时的情形:“除夕的早晨,炉子烧得暖暖的,雪白的窗花把冰冷的外界隔开,我们一家7口围坐在长长的饭桌旁,吃着手扒肉和大米饭,听着查干巴拉演唱的蒙古族民歌。那时,我感到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查干巴拉带给草原人民的艺术享受,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时至今日,在科尔沁草原上,能模仿查干巴拉演唱,仍是评判一个歌手技艺的标准。在一段音频资料中,记者听到了查干巴拉的演唱,曲调和韵味让人印象深刻。

  短调民歌产生于近代科尔沁草原。18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牧民们放弃游牧生活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随着自然生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尔沁地区的音乐形态也发生了改变,歌唱游牧生活的长调歌曲逐渐淡化,而短调歌曲、蒙古说书等适应当时生产生活方式的音乐形式蓬勃发展,尤其是反映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等的短调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大量产生,并快速传播和发展起来,占据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音乐的主导地位。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演唱内容往往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绝大多数科尔沁短调民歌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科尔沁地区民众的生活、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歌手在民间的歌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草原、大地、田间都是他们的舞台。根植于生活的艺术,让查干巴拉成为了享有盛誉的民歌表演大师。

  将科尔沁民歌推向世界

  查干巴拉可以说是一位民歌表演的天才。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有过耳不忘的禀赋。曾经有人不相信,前一天让他唱《娜布琪公主》《韩秀英》《达那巴拉》等两个多小时的民歌,第二天再让他唱,并拿着记录过的本子一对,他能一句不差地唱出来。所有的歌,都印在他的脑子里。

  查干巴拉也是一位天才的词曲作家。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他改变了传统的演唱方式,独辟蹊径,通过对歌词灵活多变的处理,使演唱既传神又传情,升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一生中演唱过300多首民歌,多数是经过改编处理的。至今流传的《韩秀英》《达那巴拉》等民歌,从曲到词,从情节到人物,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传的两首同曲目民歌截然不同。他把原来二三十段的短歌改编成能唱两三个小时的叙事民歌。这一创举,对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957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他通过蒙古语广播,教全区农牧民唱民歌。1963年5月,他应中国歌剧院邀请,教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王宝珍等人演唱《四季》等科尔沁民歌,同年6月郭兰英应邀到哲里木盟文化局传授民歌唱法,顺便再次邀请查干巴拉到通辽市教授科尔沁民歌《苏木茹》。

  查干巴拉事业的黄金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十几年时间。期间,他应邀参加各类演出、录音及社会活动。1979年,他去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演唱了《云亮》《朱色烈》等10首科尔沁民歌。他的歌声通过中央电视台传遍全国。同年,应中央国际广播电台邀请,他录制了《达亚波尔》《包金花》《云亮》等十几首科尔沁民歌。之后,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以专题音乐节目的形式,全面介绍了他的事迹和演唱风格,并向海外听众播放。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左中旗和呼和浩特市的文化部门开始着手整理查干巴拉演唱的民歌。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了《民歌-民间歌手查干巴拉演唱集》上下集,收录了他演唱的286首民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视音像公司还出版了他的演唱磁带5盒。这是查干巴拉留存下来的宝贵音像资料。

  1989年,查干巴拉参加内蒙古首届蒙古族歌曲电视大赛,被授予“达尔罕歌王”称号。1990年9月25日,查干巴拉因患心肌梗塞逝世,享年65岁。

  在查干巴拉的从艺生涯中,他参加了300多场演出,足迹遍布内蒙古草原,被蒙古族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乃道钦”(意为我们的歌手)。

  如今,查干巴拉的大女儿白玉是科尔沁民歌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二女儿金玉是科尔沁民歌的通辽市级传承人,她们都跟父亲学会了很多首民歌。但是,姐妹俩坦言,她们的父亲演唱民歌的水准和高度,是自己难以企及的。姐妹俩在舍伯吐镇创办了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民歌演唱传习所和艺术团,还与父亲的30多个徒弟经常参加民歌演唱活动。文/记者 查 娜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