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十二五"呼伦贝尔市推进民生工作综述

26.02.2016  09:48

哈克镇团结村村民在新建的卫生室内就医。

学府路中学的学生在新实验室内做实验。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五年来,呼伦贝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陆续实施落实:在全区率先建立了“五险统一征缴、分险种支付待遇”的业务经办模式;“十二五”时期,全市累积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亿元;2014年新右旗顺利通过国家认定验收,成为自治区首批通过的2个旗县之一,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工作在全区率先破题;全市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377.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

  五年来,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字,解读的不仅是成就,更是市委、市政府深切的民生情怀,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大舞台

  “十二五”期间,解决好老百姓的就业难题是市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商事制度改革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前热情,不断优化的创业就业环境让更多人找到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二五”以来,呼伦贝尔制定出台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创业型城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创业园建设为载体,构建全市创业就业大格局”的呼伦贝尔市创业发展模式,全市创业园、孵化基地达到103家,经过提质认证,其中74家已达到旗市两级认证标准,入驻企业3400余户,直接带动就业3.5万余人,全市创业园年产值54.6亿元。

  截至2015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8.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的较低水平,4.7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1.5万人。建立了创业发展基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2亿元,创业带动就业4.3万人。

   精心织密社会保障网

  “十二五”以来,呼伦贝尔社会保障体系也变得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不但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扶贫中“精准”定位,还让更多人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大。

  截至2015年底,全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9.4万人、55.4万人、125万人、28.2万人、34.4万人、30.6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3.4%、151.8%、8.7%、61.7%、95.8%、5%。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11连增”,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不断完善,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在全区率先建立了“五险统一征缴、分险种支付待遇”的业务经办模式。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服务网络已延伸到苏木乡镇、街道和社区嘎查村,在10个旗市、40个苏木乡镇开展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

   医改让“病有所医”正成为现实

  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建立了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新农合”让许多农村居民少了后顾之忧,有病也敢走进医院。截至2015年末,呼伦贝尔共有741015名农牧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常住人口的99%以上,较“十一五”期末提高了1.6%。各级政府逐步提高新农合资金补助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各级政府补助提高到人均382元,农牧民个人筹资90元/人,人均筹资总计达到472元,较“十一五”期末增加了322元。同时,启动实施应急救助制度,自2015年呼伦贝尔疾病应急救助工作开展以来,共累计审核通过医疗机构申请16份,申请总金额77万元,实际支付54万元,基金余额241万元。

  如今,呼伦贝尔不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而且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医院管理日益规范,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扶贫政策给力措施精准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全市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十二五”以来,呼伦贝尔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专项、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产业扶贫、就业和技能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搬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都有效地给贫困群众解了穷气、拔了穷根、开了富路。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积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亿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7亿元,金融扶贫贷款14.4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1万元,社会扶贫投入6.9万元。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连续5年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700万元,累计减贫21.2万人,是呼伦贝尔扶贫工作力度大、经济发展快、扶贫成效好、群众实惠多的五年。

   教育交出喜人“成绩单”

  五年来,呼伦贝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全市自治区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70%,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根河市等5个旗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标认定验收,在全区达标旗县数量上位居前列。其中新右旗于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认定验收,成为自治区首批通过的2个旗县之一,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工作在全区率先破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19421.79万元,新建30所民族幼儿园;投入资金3157.89万元万元,改扩建24所民族幼儿园。全市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2011年三年间,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改造校舍面积13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呼伦贝尔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

   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幸福指数

  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26%,改革开放37年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增加了17.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377.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

  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积极探索租售并举、“四位一体”、地企协作、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并轨等多项新模式。自2008年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至2015年底已建设、维修、改造39.49万套,占全市房屋总套数的25.58%,近五年来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7.84万套,惠及人口超过70万人。

  与此同时,呼伦贝尔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249所,总床位数1.8万张。

  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展现出城乡居民在住房、养老等方面待遇的明显改善,全市各类人群正享受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带来的红利。

  这些围绕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实际需求的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得到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夯实了基础。有靓丽的民生成绩兜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面对挑战、推进改革的底气和信心。即将开启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决胜期”,我们将继续遵循这枚“指南针”的指引,让呼伦贝尔的发展之路更加基固路坦!(记者 蒋丽娜/文 杨传庆/图)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