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赤峰筑牢京津冀辽生态安全屏障

11.10.2016  13:0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赤峰是京津冀辽生态安全屏障林业大市,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坚持以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以重点区域绿化改善人居环境,以严格保护落实生态优先,以改革创新解发展难题,以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惠民,全市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 生态立市,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发展

历史上,由于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赤峰地区沙害严重、生态脆弱,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赤峰历届党委、政府发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和“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优良传统,长期不懈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加快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步伐。据统计,仅在“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75.2 亿元,年均15.04 亿元;完成营造林1106 万亩,年均221.2 万亩。现全市森林面积达451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5%,活立木总蓄积达6414 万立方米,生态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达80% 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 把握关键,重点区域绿化规模空前

2013 年, 我市规划确定了“一城一圈两廊五带多点”的总体布局,将村庄、公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等区域作为绿化重点,开始启动重点区域绿色工作。市政府财政每年安排8000 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用于重点区域绿化,各旗县区也安排专项资金,形成了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全市探索实施以地换绿、PPP 等融资模式,有效保证重点区域绿化的资金投入。2016年,我市将重点区域绿化,特别是将村庄绿化与“十个全覆盖”、精准脱贫、“3661”工程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为确保重点区域绿化质量,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赤峰市环城高速公路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重点区域绿化质量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绿化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重点区域绿化管护工作的通知》等9 个文件,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呈现出力度大、标准高、效果好的显著特点。几年来,全市重点区域绿化累计投资已达72.53亿元, 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05.66 万亩。

—— 众志成城,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为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塑造城市新形象,实现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全面打造生态宜居新赤峰。200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确定“林在城中建,城在山水间”的总体定位和山水林城“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2010 年至2013 年,赤峰市全面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期间累计投资33.55 亿元,建设工程123.6 万亩。完成人居林、生态景观林、休闲绿地、绿色廊道、林业产业化基地、森林文化等10 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13 平方米,道路绿化率达87%,河流绿化率达80%,新建小区绿化达100%,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42 项指标全部达标。一个远郊生态林、近郊森林与城区景观林“三位一体”,农田林网、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三网结合”,林水相依、山水相连、城乡一体的森林城市已然形成。2013 年9 月24 日,我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为赤峰市再添一张国家级名片。

—— 注重民生,全力发展林业产业

我市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林果品、木材加工、林下种养采集加工、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扶持龙头,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切实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拓宽了农牧民致富增收渠道。2015 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59.7 亿元。抓高效节水经济林基地。自2011 年开始,全市坚持调结构、出精品、搞示范、见效益的原则,以流域为单位,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深入推进高效节水经济林建设,完成高效节水经济林基地102.34 万亩,其中新建48.12 万亩,改造提质和特色经济林54.22 万亩。在设施林业建设上,全市以元宝山区、松山区为龙头,新建设施林业基地2.1 万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积极在设施林业、经济林果品、山杏核、沙棘果和灌木深加工利用方面寻求突破,大力扶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努力构建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9 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 家,自治区级12 家,市级16 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市在林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推进木材加工、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种苗、花卉、饮料产品等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地理标志”、“森林认证”以及标准化工作,培植了一系列名牌产品。例如,内蒙古健元鹿业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其保健食品通过GMP 认证;弘坤蒙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内蒙古著名商标”称号,其产品通过ISO :9001 2007 国际质量认证。大力发展森林沙漠旅游业。全市有各级森林公园14 处,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9 处,内蒙古翁牛特勃隆克国家沙漠公园1 处。我市依托这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沙漠公园等森林沙漠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森林沙漠旅游业, 2015 年,全市接待森林沙漠生态游客达180 万人次。

—— 深化改革,激发林业内生动力

为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进林业经营主体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累计明晰产权面积4199 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3% ;核(换)发林权证4145 万亩,占应发证的98.7%,调处林权纠纷957 起。在完成主体改革的同时,全市不断完善配套改革,健全集体林权电子档案,成立12 家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在宁城县和巴林左旗建立了林权管理、流转交易、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林西县探索开展了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改革试点。全市指导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78 家,其中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 家,自治区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 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我市有65 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2388 万亩,承担全市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造林和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自2014 年开始,全市启动国有林场改革,2015 年底,全市已完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普查,摸清了底数,为启动全面改革做了充分准备。2016年初,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编办、人社局和林业局联合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赤峰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4 月29 日,经全市生态经济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专项小组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赤峰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国有林场的公益属性、职工安置等内容。目前,全市国有林场改革正稳步推进,有10 个旗县区成立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 强化保护,巩固林业生态成果

加大生态管护力度,着力构建高效有序的林业生态管护体系,切实保护全市森林资源,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全市不断强化林地管理,坚持林地用途管制,认真落实《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实行建设用林地占补平衡,并在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中,严把林地与非林地、材料审查、调查设计、现场查验、联席会议

和审核上报“六关”,确保林地不流失。严格林业应急管理。全市认真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完善森林防火管护体系,建立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234 支,义务扑火队1366 支,并适时开展防火演练,确保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强化责任”的方针,不断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力度,建立旗县区级防疫机构12 个,年均防治林业有害生物100 万亩以上。对美国白蛾加大监测力度,严控了毗邻地区美国白蛾入境。全市充分发挥野外监测点作用,对候鸟停歇区域监测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未发生致病性禽流感。严格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近年来,全市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 个,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9 个,总面积达960 万亩。重点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严禁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行为。狠抓河流源头湿地保护管理,重点加强了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源头湿地保护工作。严打破坏森林资源行为。通过深入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社会秩序。几年来,全市累计查结各类森林案件52020 起,处理违法人员12421 人次,收回林地2671 亩,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372 万元。同时,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封育禁牧决定,切实巩固了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 科技支撑,推动现代林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把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贯穿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始终。加快林业技术应用推广。全市总结推广草牧场防护林营造、“两行一带”造林、高寒漫甸草牧场防护林营造、生物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综合治理等技术模式。同时,针对我市自然气候特征,大力推广应用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坐水覆膜直播造林、开沟深植、容器苗造林等系列抗旱技术,以及喷灌、管灌等节水灌溉和青贮、微贮、氨化等饲草料加工转化技术等,推广率达85% 以上。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全市始终坚持林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取得一大批林业科技成果,其中有16 项林业科技成果进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赤美杨、文冠果1—8 号、新苹红、寒红梨等多个品种通过审(认)定,有5 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被广泛推广,转化率在80% 以上,大大提高了生态建设质量。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全市深入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积极为群众提供林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在科技培训上,全市以林果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为重点,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达300 余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达50 万人次,开展科普展览10 场,发放技术资料4 万册。在人才培养上,市林业局积极与市外高校合作,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拓展林业科技平台。全市以“一站多能、城乡结合”为建设模式,成立了内蒙古赤峰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为开展文冠果食用油、活性炭和茶饮料等产品研发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在我市设立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已通过专家评审,正积极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推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全市不断加大樟子松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区域绿化、退化林分改造、封育区补植中的造林比重,积极营造针阔、乔灌综合混交林,每年建设樟子松基地达20 万亩,通过调整树种结构,有效提高林分质量。积极引进杨树、蓝云杉、金叶榆、紫叶稠李、新苹红、寒红梨、包金梨等几十个新品种,经过试验示范、筛选推广,新品种使用率达98.2%。(赤峰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