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防沙治沙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04.05.2017  23:51

林业厅政府网5月4日讯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境内分布有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全市平均年降水量381毫米,大部分地区为350—450毫米,年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干旱和荒漠化地区。

长期以来,赤峰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不动摇,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光荣传统,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长期不懈的防沙治沙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5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了45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了6414万立方米,保持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第一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全市沙化土地2830万亩,比1994年减少1166万亩,治理区固定沙地面积、半固定沙地面积明显增加,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了30—70%以上,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赤峰市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的高度评价, 2015年,在国新办举行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赤峰市成为全国成功治沙的一面旗帜。赤峰市也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过程中,赤峰市积极依靠科技进行科学治理,确保了治理成效和效益。针对我市“十年九旱”的实际,在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了大梨开沟、坐水覆膜、蘸根保湿、容器苗、节水灌溉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不断加大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工作,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启动实施了高效丰产经济林、樟子松基地、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林、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等五个百万亩工程,做到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有机结合。注重防沙治沙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形成了一批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治理模式。沙区,大力推广了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综合治理”的沙地治理模式,开通穿沙公路10条,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和生物沙障、工程固沙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累计治理沙地面积200多万亩;平原区,推广了松山区太平地农田林网防护林营造模式和敖汉旗黄羊洼退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模式;山地丘陵区,推广了松山区龙潭小流域治理模式和松山区城子山地丘陵防护林营造模式。各项技术和模式的推广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全市防沙治沙工作的科技含量、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