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健全产业扶贫体系 把好脱贫增收脉搏

11.05.2018  10:36

2016年以来,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群众认可原则,开鲁县出台了一系列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化扶贫政策,同时,对有致贫、返贫倾向的一般农牧户也制定了产业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有效整合资源,夯实产业基础

通过整合金融扶贫贷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本级资金,将落实产业政策与贫困户实际经营条件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稳定增收相结合,助推脱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 建档立卡贫困户 + 无息 金融 扶贫贷款 ”模式。 贷款期限3年,主要用于发展种养产业。贷款到期后养殖业贷款户负责偿还贷款本金或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家畜;种植业贷款户负责偿还贷款本金。购买基础母牛、成年可繁殖马属动物,每人贷款1万元,每户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3万元;购买基础母羊,每户贷款2万元;购买基础母猪、禽类,每户贷款1万元。有家畜饲养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自养、无饲养能力的通过本镇场养殖合作社进行家畜活体托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有土地、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10亩以上的每户贷款1万元。

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本级财政补贴”模式。 采取县本级财政补贴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种公羊每只补贴2000元,免费为贫困户养殖西门塔尔牛提供良种冻精;贫困户在林业项目区造林、发展经济林的政府免费提供苗木,并在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500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免费供应种子;对贫困户发展养殖新建改造棚舍面积达到80平方米的每户补贴6000元。

三是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 扶贫贷款 ”的托管代养模式 撬动金融资金,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每户贷款3—5万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殖业脱贫。

四是“扶贫资金入股分红 +壮大 集体经济”模式。 将部分“三到村三到户”资金投入到规模化企业,54个项目村通过股权保值分红获得的9万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全部用于嘎查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猪、养鸡等产业补助。

五是“易致贫返贫人口 +小额低息贷款”模式。 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对因病、因灾和意外事故等原因容易造成致贫、返贫倾向的一般农牧户发展养殖业,由县、镇、村三级协助办理5万元以下贷款,贷款期限1年,贷款到期后,偿还本金及年基准利率5厘的利息,其余利息由县政府补贴;发展种植业,由县、镇、村三级协助办理3万元以下贷款,扶持亩效益在1500元以上的特色种植,贷款期限1年,贷款到期后,农牧户偿还本金及年基准利率5厘的利息,其余利息由县政府补贴。

因地制宜,创新产业脱贫方式

一是资产收益确保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麦新镇充分利用县政府为贫困户提供的无息贷款,由村党支部牵头帮助没有养殖能力的50名贫困户,每户贷款1万元购买70对种鸽,以活体托管的方式入股到“悠夫家鸽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集中饲养,每年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给每户贫困户分红5300元。辽河农场组织14家企业出资42万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与骏腾养马合作社进行合作,签订寄养合同,从2016年开始对33户贫困户进行养殖分红发放,连续发放三年,每年发放资金20万元。

二是托管代养助力脱贫产业健康发展。 大榆树镇为全镇243户贫困户每户办理无息贷款2万元,用于购进一头基础母牛和一头仔牛,由贫困户认领,放在合作社统一封闭饲养,对贫困户的每头牛打上标号,在牛舍内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利用手机终端贫困户随时监控自家牛的饲养过程,让贫困户通过活体托养产业扶贫政策,没有后顾之忧。

三是贫困嘎查村脱贫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开鲁县农业银行为建华镇双胜村发放“金穗富农贷”500万元用于扶持养牛产业发展,同时,该村利用市委组织部投入的扶贫资金200万元,为养牛户每头牛补贴5000元,全村养牛户已达到150户,养牛600多头,实现了稳定增收。

四是贫困嘎查村集体经济在扶贫产业发展中不断壮大。 东风镇整合六合堂村、东风村、双林村的扶贫资金372万元,流转土地36亩建设标准化育肥牛场,出租给开鲁伊赛鼎牛集团搞育肥牛养殖,每年租金收入18万元,全部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截至2017年底,全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发放无息贷款1617万元,扶持883户贫困户;发放“金穗富农贷”贷款11851万元,扶持贫困户2570户;县财政投入780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全县贫困户2322户5222人已经实现脱贫。




通辽市加大深度贫困村扶持力度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通辽市印发《关于加大22个深度贫困嘎查村扶持力度扶贫办
今年通辽市力争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增幅超过15%
为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补齐扶贫短板扶贫办
“万企帮万村” 合力断穷根
    两年前,年过花甲的刘根柱还是村里的贫困户,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