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英:用笑容化解纷争

04.06.2015  10:51

  原标题:用笑容化解纷争

  50出头的张承英面容和善,总是一张笑脸对人,发丝花白,与年龄不太相称。

  掐指算算,张承英已经在通辽市奈曼旗检察院的控申岗位值守15年了。没人能说清,在这间办公室里,张承英平息了多少怒火,化解了多少怨气。张承英说,只要佩戴着检徽,她就要尽职尽责,服务好父老乡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凭着对公平正义的执著和对来访者的关爱,多年来,她或倾听、或讲法、或说理、或解难,对来访案件做到了件件息诉。

  张承英的笑不是职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温暖。她希望能以自己的微笑,把在这个岗位上遭遇的所有委屈与愤懑,都化解为圆满与祥和。因此,当一位酒后的信访人情绪激动,对她推推搡搡、骂骂咧咧时,她在笑。当一位怨气冲天的控告方当事人冲进她的办公室,砸得满地狼藉时,她依旧笑着安抚对方。

  这些年,每当有困难群众来访,张承英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即便有时帮不上大忙,但掏钱帮他们打车、请吃一碗面的事儿经常发生。一天下午,天有点儿阴,大镇桥河村有位老人来咨询继承房产的事儿,张承英接待了他。眼看天阴沉沉的要下雨了,她掏出10元钱,让老人打车回去。钱虽少,却暖了老人一颗无助的心。

  当然,要做好控申工作,单凭笑容和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颗责任心、一个好头脑和一副铁打的身板儿。2008年10月,某村村民集体向下访的张承英反映,该村书记白某在高速公路占地补偿款发放上有疑点,近百万元的占地款去向不明。张承英立即带领专案组下村入户调查。当时正值秋收,村民白天忙秋收,没时间配合调查。张承英及专案组成员就白天核实材料,晚上到村民家中调查取证,不分昼夜。饿了,泡方便面,困了,冷水洗脸。经过几天奋战,终于查清了问题,把结果及时向村民反馈,向村民公布了村里的账目。案子没几天就结了,村民非常满意,表示不再上访。

  2010年的一天,张承英在走访时遇见一位40多岁的崔姓男子,因故意杀人罪曾被判处死缓,后因多次立功减刑,被提前释放。出狱回家后,崔某发现村里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把他的地给收回并分给别的村民了,唯一的生计没有了,家里孩子上学还等钱用,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检察院求助。张承英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多次跑村委会、司法所、镇政府,经与镇村干部多次沟通协调,张承英建议每户抽一点儿地,补给这个重获新生的村民。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通过村内调剂,给崔某补足了耕地。

  控申工作繁杂而艰巨,张承英在多年的探索中,自创了“五字接访工作法”和“三熟悉”工作原则。“三熟悉”即熟悉案情,熟悉化解矛盾的关键点,熟悉信访人目前的工作、生活及心理状态,从中确定矛盾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字接访工作法”即:“请”字当头,热情接待,以情动人;“问”字优先,主动发问,积极发现诉求;“审”字贵细,寻找真相;“答”字在理,耐心释法,以法服人;“帮”字贴心,换位思考,提供咨询和帮助,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15年来,张承英在控申岗位上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2000件次,均得到了妥善处理,所办案件100%办结、100%息诉。她多次立功受奖,曾被评为全区最美基层检察官、全区“十佳法治人物”,还获得了“感动内蒙古人物”、全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繁重的工作之外,张承英还经营着上有老下有小的5口之家。2003年,婆婆患腰椎管狭窄,住院治疗。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工作,她白天做饭、送饭,晚间在医院陪床,忙碌地奔波在医院、家庭、单位之间。十多年来,她侍奉年迈多病的婆婆,没半句怨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负担,让张承英过早地鬓发花白。得了中耳炎,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左耳失聪,但她还是微笑着,聆听每一位到访群众的倾诉……(记者白江宏)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