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丽——早产儿的“妈妈”

31.03.2015  12:20

  原标题:张春丽 早产儿的“妈妈”

  她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把小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每年救治1500克以下新生儿多达30余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2014年2月13日凌晨,一名胎龄仅26周的婴儿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降生了,因为早产,这名婴儿出生时体重只有700克。经过3个多月的医治,患儿竟然活了下来,这在临床上实属罕见。而创造这一生命奇迹的正是该院新生儿科主任张春丽和她的同事们。

  “照顾新生儿是本‘良心账’。孩子小,妈妈不能陪,我们得凭良心做事。”这是张春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张春丽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守护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安宁。

张春丽在给早产儿喂奶。 记者 达古拉 摄

   成功抢救低体重早产儿

  2015年3月6日,重症监护室里的监护仪突然发出警报声,保温箱里的一名婴儿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正准备下夜班的张春丽马上和同事开始了紧张的抢救,小家伙又一次脱离了危险。

  这个被抢救的患儿是一名只有孕27周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还不到1200克,身体各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在重症监护室的20天内,这样的抢救已经进行了十几次。

  在这间新生儿的重症监护室里,类似于这样的早产儿还有10多个,他们当中体重最轻的只有1000克,各项生理指标都非常微弱。

  新生儿重症病房中,危重患儿多,病情变化大,一切护理和治疗都是医务人员负责。每年张春丽和同事们救治的1500克以下新生儿多达30余例,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都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噢,小宝贝睁开眼睛了,想吃奶了?”张春丽正在检查的小婴儿名叫贝儿。这个是试管婴儿,1800克,孩子妈妈今年34岁了,多年不孕。因为这样的特殊经历,她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受关注的宝贝。张春丽和同事们共同守护着她闯过了患儿心脏衰竭、肺部感染、颅脑出血等一次又一次生命难关。20多天后,这个小姑娘已经可以自主吃奶,体重也增加到了2400多克。

  “公主,加油,我们一起加油!”“公主,爸爸妈妈等着你一起回家!”这些字条是两年前一个新生儿的家长写给自己女儿的祝福。这是一个出生体重800克,孕26周出生的超低体重患儿,分娩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生命迹象非常微弱。我国对早产的界定是28周,实际上这是个晚期流产的孩子。张春丽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床边,一个多月,她几乎每天都会跟家长说今天又闯过了一关……如今,这个可爱的小公主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张春丽在给小宝宝体检。记者 达古拉 摄

   医者仁心

  每个星期有4天张春丽都在门诊为新生儿体检或看病,除了仔细为孩子查体,她还要在每个病历本上,详细写清发育检测记录和营养指导、疾病预防、用药剂量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小小的问题。

  张春丽门诊时,来看病的孩子,小的有刚出生15天的,大的有6岁的。门诊护士其木格说:“按理说新生儿科主要针对28天以内及一两岁孩子的健康体检,但是从出生到6岁来找张主任看病的孩子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不仅有来自内蒙古各盟市的,甚至蒙古国都有来的。张春丽桌子上放着利咽药,她平均看一个孩子需要花费10分钟,家长问得多,她讲得也多,家长和护士都会主动提醒她喝水。

  因为孩子太多有人提议限号诊治,可是张春丽看到家长抱着孩子来了,就不忍心了。她最多门诊一天看过130多个孩子。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八九点,没有上厕所的时间。她说有的家长早晨四五点就来排队,若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心不安。“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是张春丽对家长必要重复的话。记者发现张春丽给孩子看完病,家长会拿出小本本逐一咨询,用手机将医生的嘱托录音。患儿家长张俪说:“每次都会在记事本上积攒很多育儿疑惑,领孩子体检时,张主任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我们怕忘记都会录音,回家反复放着听。”

  生了二胎的刘媛说起张春丽几度哽咽:“大儿子1岁时发幼儿急疹,一直发高烧,去别的儿科医院看,大夫让输液,我没舍得让孩子输。后来又让张主任看,张主任让我们回家给孩子多喝水,三天后正如张主任确诊的,孩子的红疹子出来了,没输液没吃药孩子烧退了,恢复正常。孩子在张大夫这儿看病从来没有输过液,没打过针,按照张主任的指导基本上很快就好了。老二从15天开始不停地哭闹,去北京的医院没有确诊,到张大夫这儿诊断为肠绞痛,现在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为了表达谢意,我也给张主任送过‘红包’,但是都被她婉言拒绝了。”“我们有责任救每一个患儿,我不会收你的红包,科室其他同志也不会收。”张春丽的话让刘媛内心升腾起一种敬意。仅2013年至2014年两年的时间里,张春丽就拒收红包6万余元,每当一个个患儿脱离危险,成功的喜悦就会使张春丽忘却一切烦恼和疲惫。来自患儿家长一封又一封的感谢信和科室墙上的锦旗,见证着张春丽多年辛苦的付出。

  如今,张春丽正在筹备想成立一个母乳库,提倡母乳喂养,目前母乳库全国一共有三家。“社会上的妈妈们将富余的奶捐献出来,存入母乳库里,给缺奶的孩子吃,这是公益性的,我们不收费。”张春丽笑言。

   尽一切力量帮助孩子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的均是需救治的危重新生儿,有些孩子可能由于早产、窒息、缺氧、黄疸或其他代谢疾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张春丽不断学习,多次参加全国高危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后期管理的学习班,定期给孩子回访、检查、指导,及时进行早期干预,使受损伤的新生儿能在干预中尽可能地发挥其潜在能力,使智力低下程度减低,生活能力提高。她说:“我是一个医生,经常看到家长带着智力低下的儿童来就诊,我深深同情家长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需要我们医生不断地学习,掌握一些方法进行早期干预,最好的时间是从新生儿期开始,每次检查要进行神经运动、智力筛查,如有异常,进行医学评价,通过俯卧、竖抱、被动操等运动功能检测与锻炼。”

  3月的呼和浩特乍暖还寒,记者注意到新生儿科护士们个个脚登厚底棉拖鞋,衣服却都是半袖,露着胳膊!重症室组长侯金凤解释:“因为护士手要从暖箱里接触孩子,护理完一个孩子,再去接触另一个孩子,袖子长会把细菌带进去。主任说露胳膊没办法,但脚要保暖好。所以我们张主任一到冬天就给我们买厚袜子、棉拖鞋。我们也理解主任,一切为了孩子。”

幸福的三口之家。

   全家人的荣耀

  张春丽的女儿说起妈妈非常自豪。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料理家务,她家的一切都是由爸爸操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理解了妈妈。每次全家出门时,走着走着冷不丁跑出个孩子喊着张奶奶扑进妈妈的怀抱。经常碰到孩子家长领着孩子说“这就是小时候经常给你看病的张奶奶”,同时对着张医生问寒问暖……看到可爱健康的孩子和满怀感激的家长,家里人也美滋滋地感到荣耀。

  “开始我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但干着干着就慢慢喜欢上了。特别是看着照顾过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说着,张春丽掏出手机对记者说:“你看,我这手机里全都是孩子们的照片。许多家长我连名字、长相都记不清了,但他们记得我的手机号,常给我发微信,发孩子的照片。”

  然而作为妻子和女儿,她却有一种负疚感,父亲患癌症住院手术,她没有陪一天,父亲去世后,母亲又患重病住院,她没请过一天假。母亲为了不影响她工作,住进了老年公寓。女儿和丈夫很少吃上她做的饭,家务的重担落在了丈夫身上,说到此处,她含着眼泪说:“非常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记者 达古拉)

  人物小传

  张春丽 1961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主任医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新生儿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专业,曾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北大妇儿医院进修学习。30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把小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医者的天职,治疗了数以万计的患儿。先后被各级评为“三八红旗手”“科技标兵”“优秀教师”等。2014年,作为内蒙古在三甲医院从事卫生计生工作的唯一代表,入选“我最喜爱的十佳健康卫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