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微信有大爱 危重产妇得救治 朋友圈传递正能量

25.11.2014  18:31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1月25日电(周望) “一产妇大出血,急需AB型RH阴性血救命。”11月24日,“爱心接力棒”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递。短短一天半时间内,产妇家属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好心人的询问电话千余个。截至25日11时,有20多人献血,有人乘飞机从锡林郭勒赶往呼和浩特,有人正在从兰州赶来的路上……

  微信求助产妇得救治

  产妇李某,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人。23日凌晨,李某在当地医院做剖宫产手术后大出血,情况危急。由于血型是AB型RH阴性,即俗称的“熊猫血”,当地治疗条件有限,当日19时许,产妇被转至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此时的她已经失血性休克,需要立即手术。

  医院积极联系了血库和中心血站,调用了一些血浆,但仍是杯水车薪,救护工作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产妇的同事陈静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求助信息。产妇的弟弟告诉记者,短短一天半时间内,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好心人的询问电话千余个,很多爱心人士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献血。

  该中心新闻发言人吴南告诉记者:“截至25日,已经有20多人前来献血,其中6人符合要求。我们已经采集了1200毫升全血和4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并从乌兰察布中心血站调用了800毫升红细胞和800毫升冰冻血浆。满足了产妇手术的用血需求。”据了解,一位献血者专程坐飞机从锡林郭勒盟赶来,还有一位献血者正在从兰州赶来的路上。

  据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24日下午的手术比较成功,产妇目前在ICU重症监护室观察,目前还未脱离生命危险。产妇的主治医生正在会诊,是否需要进行第三台手术还未确定。

  朋友圈成为正能量传递平台

  近来,微信朋友圈多次出现呼吁救助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内容,得到了网友的积极转发,帮助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彰显了自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

  “SOS!内蒙古人民医院正抢救一名肝脾破裂的重伤患者,现在血源不足,急需O型血,呼吁广大爱心人士能够积极献血,及时抢救患者生命……”11月21日,这条爱心紧急呼吁信息在微博、微信上不断扩散。仅仅一上午,就有41位市民献血9400毫升,生命垂危的患者得救了。

  11月17日,北京内蒙古企业商会在微信公众平台及“全国蒙商微信”群里发出《爱心倡议书》。“当我们和朋友高歌时或是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时,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包头市蒙古族学校五年级一班的班长陆纳森正遭受着病魔和命运的折磨……”包头儿童陆纳森被确诊为“急性混血白血病”。但其家庭困难,医疗费缺口大,北京内蒙古企业商会发起捐款倡议后,5个小时收到捐款16万多元,解了陆纳森一家的燃眉之急。

  从9月24日开始,微信朋友圈上一则帮助武川县农民收土豆的信息广泛传播。这则消息最初是由武川县宣传部副部长周作升发出的,内容为“中秋过后,武川土豆进入收获季节,65万亩土豆因受连日秋雨的影响,收获迟缓……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周六日来武川义务劳动,以解农民燃眉之急。” 9月27日,第一批志愿者抵达武川县参加义务劳动。两天内,近1000名志愿者到武川帮薯农收获土豆……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宣传处负责人杜雨墨说:“我们近期发现,社交网络中帮助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倡议越来越多,转发量也很大,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传递了正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互联网环境正在不断净化,舆论生态逐渐趋好。好的网络环境,必将使所有网民受益。”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