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科研工作者
原标题:忘我的科研工作者——记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路战远
路战远,男,汉族,196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在路战远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如何延缓土地沙漠化速度,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经过20余年地潜心研究,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他主持完成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条件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可行之路,使农牧交错区在我国乃至国际保护性耕作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涉及辽宁、内蒙古、甘肃等13个省区的234个旗、县、市,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这片区域土地沙化、沙尘暴频发,仅在内蒙古,风蚀沙化的农田面积就占农田总面积的65.9%。作为项目主持人,路战远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生产企业等单位及相关专家,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填补了国内外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相关研究空白,提出并建立了以轮作等农艺措施为基础,机械、化学等方法相结合的杂草综合控制技术及体系,杂草综合防除率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杂草危害这一制约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难题;研究突破了“以旱作节水为核心”的作物抗旱播种保苗关键技术,为有效解决旱作农田抗旱播种保苗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系统集成创新了农牧交错区农田、草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其配套的机具系统,作物平均增产6%—12%,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农牧交错区免耕播种难、播量及播深控制难、免耕保苗难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提供了技术途径,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技术,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扬沙60%以上。
路战远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奋战在农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第一线,他主持和参与的相关技术成果在内蒙古及生态条件相近的省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2500多万亩,创经济社会效益20余亿元。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普及到农民朋友当中去,路战远筹集经费近40万元,历经7年出版发行了蒙汉对照版的《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画册17万册,免费发放给全区的农牧民,2013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协评为“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这对项目成果转化应用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路战远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已授权和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编写并发布内蒙古地方技术标准10余项。出版专著或主编著作11部,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关成果被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采纳并列入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规范,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内蒙古自2001年以后,时隔9年,在农牧业领域主持项目获得的又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励。由于突出的业绩贡献,路战远先后被授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学青年科技奖、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内蒙古杰出人才、草原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国家和自治区荣誉奖励10余项。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