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这一年】调出时代最强音

26.01.2015  10:23

  2014年1月26日—2015年1月26日,整整一年。

  一年来,全区上下深入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倾力打造“六道亮丽风景线”,内蒙古走过一段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讲话精神的难忘岁月。

  立足一年的时间单元回望我区经济,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经济发展、在砥砺奋发中收获自信的记忆无比清晰:

  打造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内蒙古在着力转方式中奏出一曲调整经济结构的时代最强音……

   突破传统路径依赖

   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

  2014年,经济形势复杂之年。

  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到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

  “转方式必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隔一年,习总书记的拳拳嘱托言犹在耳。

  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内蒙古必须做出抉择。

  站在内蒙古转方式的高度,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

  “五个结合”的要求,为内蒙古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指明了方向。

  方向决定路径,道路开启征程。

  时间定格在2014年7月9日。

  这天,内蒙古本土企业——中国乳业巨头伊利集团成功晋级“全球乳业10强”榜单,并成为唯一上榜的亚洲企业。

  对于伊利而言,2014年注定非同寻常。

  习总书记考察伊利集团一年来,伊利成功进军美洲、大洋洲、欧洲三大乳品市场,用织网式的全球化战略,把中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到了欧美国家。

  “我们把习总书记的嘱托化为调结构的动力,产品种类发展到千余种,在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说。

  时间有色彩吗?

  时间本无色彩。

  但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这一年,却是我区经济发展史上最具转型色彩的一年。

  这一年,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的内蒙古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经济转型的抉择坚定不移。

  这种调整与转型,源于我区产业结构的“多”与“少”:

  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

  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

  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

  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

  为改变现状,习总书记考察这一年,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内蒙古坚定不移的选择: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思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针对我区传统产业多、层次不高的问题,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

  针对我区新兴产业少、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稀土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针对我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

  ……

  “一年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逐步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

  而求证“落地生根”效果的,是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的丰硕果实。

  这果实,可触可感,铭于内蒙古人2014年的记忆之中:

  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促进了稳粮增畜,促进了乳业、肉食品加工业、羊绒加工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相关系列产品远销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和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产业快速成长,五大光伏产业园区形成集群化发展之势,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首座数据中心落成;

  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结合转型,A级旅游景区增至299个,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下降,不少过剩产能退出市场,我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

  突破“多”的传统路径依赖,以建设“五大基地”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历史记录下了经典回声。

  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树立转型发展理念,打开沉重的产业转型升级大门,内蒙古经济必将迸发出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