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鹏强:北重的“镗工大王”

08.05.2015  13:10

  清晨6点不到,戎鹏强就早早地起床,准备早点。早饭后,他骑上旧自行车,听着新闻,去工厂上班。

  在北重集团,戎鹏强是响当当的“镗工大王”,在1994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当时只有29岁。他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破解了高压釜出口偏难题,成为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领域的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7时30分,他准时来到厂房,换好工作服,把自己和同事的暖瓶打好开水,然后把早就准备好的刀、夹、量、辅具放在固定的地方。

  加润滑油、装夹、上活儿。启动机床!

  这些熟练的动作,开启了“镗工大王”一天的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

  在很多人看来,加工前的工作差不多就行,但戎鹏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他告诉徒弟,加工的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1%错误的累积会导致100%的失败。

  之后,他谨慎地找正,确定内孔弯曲度在机加范围后,开始安装尖刀。这个过程中,他反复敲打,使尖刀达到标准尺寸时,加工才真正开始。

  这时,他身边的人逐渐多起来。徒弟小杰说:“真心受不了这老汉,让他干什么事,都玩了命地干。哎,年轻人在他面前真的比不了。”

  走尖刀,是推、拉镗刀行走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尖刀走进一定距离时,戎鹏强将尖刀退出,多次测量加工内孔的尺寸,确认无误后,继续加工。

  他告诉徒弟,内孔加工,主要是摸、听、看、量。摸,主要是摸刀杆,判断刀的行走状态;听,就是听机床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的运转是否正常;看,主要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量,主要是测量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和内孔的尺寸。走刀过程中,戎鹏强不断地重复比对。“干这个要勤快,这样才能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当天,他加工的是某钢管外筒,在内孔需要加工出四个台阶,保证精度的前提下,不允许出现超差和锥孔现象。正常情况下,加工一件产品需要1天半。

   戎师傅是骨干

  很快到了下班时间,但是尖刀还没有走完。戎鹏强让徒弟先下班,自己等着尖刀走完。此时,已经中午12点半,他匆忙赶回家,吃完妻子已经热了一遍的饭菜,稍事休息,便又来到厂房。

  下午1点半,机床已经在预热。这期间,他一边让徒弟反复测量推刀的尺寸,一边叮嘱道:“测量难度大,需要精度,不能有一点马虎!”小徒弟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他就手把手地教。

  正在走推刀的时候,一个员工气呼呼地走过来,戎鹏强笑呵呵地问:“谁把我们家小张气成这样?”听小张说完和弟弟在赡养母亲问题上的争执后,他耐心地开导,“妈是亲妈,弟是亲弟,妈要养活,弟要照顾……”聊了一会儿,小张的气消了一大半。

  “我们遇到啥事儿想不开,都喜欢跟‘老头’唠唠!”小张说。

  戎鹏强为人平和、正直,赢得了同事们的信赖,成了车间里亲切的“老头”。车间领导说,戎师傅是骨干,很多活儿只有他能干。只要是给他的任务,不管再急、再难,他不回家也要干完,我们特放心。

   一身轻松回家

  下班时间到了。加工的身管还需三个多小时,戎鹏强吃完加班饭,又继续干到晚上9点多。

  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年近50岁的戎鹏强有点疲惫。此时,厂房内外一派寂静,他把活儿放在下一道工序前,又仔细地将内孔加工遗留的硫化油擦干净。“工作中不管多小心,地面上仍免不了洒上油,这样会产生安全隐患。”他常对同事们说,不讲安全就是害你们,别不爱听。

  厂房内外夜色正浓。戎鹏强环顾四周,一边关着附近机床的照明灯,一边说,今年车间的生产任务饱满,深孔镗每天特繁忙,经常倒大夜班,有的同志下班后,会忘记关闭机床的照明灯。“关完灯,我就能一身轻松地回家了!”(通讯员张立峰记者郭健)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