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伪装意识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思想;简单的思想,简单的语言。复杂的生活,复杂的思想;复杂的思想,复杂的语言。有学者曾说,文明愈久远,文化愈深厚,思想愈丰富或复杂。这一点可以从汉语成语中窥见一斑。成语中有不少关于善于伪装的内容,大体可分如下几类:
一是在强势面前不得不装弱,然后战胜强者。如《老子》倡导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的“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些成语中的“若”“如”,其实就是一个“装”字,是一种权谋。
二是为了自保而假装不懂。例如:装聋卖傻: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呢?”还如,装聋作哑:明代李贽《与友朋书》:“周装聋作哑,得老子之体是故与之语清净宁一之化,无为自然之用。如以石投水,不相逆也。”
三是为了个人名利而伪装自己。例如,装模作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他)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休的。”再如,装神弄鬼:宋代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处:“我舞得,谈得,唱得。折莫大擂鼓吹笛,折莫大装神弄鬼。”还如,装神做鬼:《野叟曝言》第二八回:“还说是看漏哩,装神做鬼的里应外合,还叫他舍仔张老实、李老实哩。”
四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假装糊涂。例如,装痴卖傻: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一段:“吴天宝说:‘你不用装痴卖傻的,跟我要这个!我们的事你打算怎么办呢?”再如,装葱卖蒜: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七回:“(巴三虎)指着刘喜道说:‘姓刘的,你不要装葱卖蒜,你打死了人还赖谁?’”还如,装妖作怪:《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只因送来这些诗,不是陈腐,就是抄袭,若要新奇,便装妖作怪,无一首看得上眼。”
五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装模作样。例如,装疯卖俏: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一场:“那个叫做什么木兰的就是她,装疯卖俏的。”再如,装疯卖傻:聂绀弩《乡下人的风趣》:“我不知道他是真那样相信呢,还是故意装疯卖傻,逗我们好玩?”
这些成语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某种程度上,成语中的伪装内容与古代“三纲五常”的专制政治密切相关,法治可以使人免于恐怖,民主可以使人胸怀坦白。没有民主和法治,不正常的伪装难以根除。(郝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