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记者站的情结

13.11.2015  11:52

  我在呼伦贝尔日报社驻根河市记者站工作了12年,最后我是从记者站退休的。在记者站这段时间里,记录下了根河市记者站的成立、发展,书写了我的进步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同志间的真挚友情。

  我是记者站的经历者。我原来是额尔古纳左旗通讯干事。尽管工作挺努力,但因缺少指导,工作起色并不大。想跟报社的老师学学新闻写作业务,但新闻单位很少来人。这一年的春天,呼伦贝尔日报社的人员来到额尔古纳左旗旗委宣传部,洽谈了在我旗建立该报记者站事宜。额尔古纳左旗旗委,对于在本旗建立记者站工作非常支持,当即就决定下来。大家都记得“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提出来的办报方针,因而大家很容易想到一起,走到一起。当年9月中旬,呼伦贝尔日报驻额尔古纳左旗记者站正式成立了。成立会议会场布置得庄重,气氛热烈。报社,旗委、政府的领导出席了会议。还有旗直各部门的负责人和乡镇宣传委员、通讯员代表到会。副部长刘长春兼任站长,我为专职副站长,另有3位兼职记者。记者站的几个人比其他与会者更是欢欣鼓舞。我们的记者站成立几个月以后,全盟各旗市也陆续建起了记者站。

  我深有体会,报社十分重视记者站工作。如不定期的下发新闻报道提纲,布置采访任务,对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具体报道要求。总编辑要求各采编室重视记者站记者来稿,要认真批改。内容需要补充的,要及时通知本人,尽量用稿。报社把记者站记者和报社内记者等同对待,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记者站记者的工作热情。报社每年至少一次在各旗市召开先进记者站现场会议。那是肯定成绩找差距,表彰先进、鼓干劲的会议。每年报社根据记者站记者完成任务情况,都奖励一批优秀记者和先进记者站。每次会议灵活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会议还组织参观采访。让我们了解全盟各地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开阔视野。因而每年我们都盼望召开记者站会议。报社领导还到各旗市现场办公,与当地旗市委主要领导,听取当地记者站工作汇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解决困难。我们都十分盼望领导的现场办公。

  记者站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忆往昔,浮想联翩,历历在目。有一年刚过春节,报社副总编辑丁保旗带我去大杨树采访。那里的职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按部就班,收心改旧俗。他抓了这条新闻,很快上了头版头条,并加了评论。这条新闻对于全盟转变工作作风,产生了良好作用。我从中学会了抓新闻,增强了新闻敏感性。

  1995年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建乡、定居30年,我和报社副总编辑武威远及其他报社记者,共同采访庆祝大会,反映民族乡的巨变。在一起采访工作岁月中,我收获了许多采访经验。

  由于根河的经济不景气,财政状况不佳,我出去采访的时候多,出差费用不能及时报销,影响了我外出采访工作。报社领导了解此情况以后,及时地帮助我解决困难。在记者站里我的采访积极性比以往更加高涨了。为了跑新闻线索,我跑遍市直、乡镇,白天收集素材,夜晚挑灯夜战。我经过努力,稿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稿件在报社采用率有了明显增长。我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记者,我站也曾被评为先进记者站。扩大本报发行是记者站的份内工作。我每年都配合邮局,撰稿宣传订阅报刊的意义。按照旗委宣传部分工,下到各乡镇、大企业督办。有了记者站的平台,我能更好地完成旗委、政府交办的工作。

  1994年撤额尔古纳左旗设根河市。在短时间内,我采访并组织了很多稿件,在本报发表,还登载在《内蒙古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同时拍摄了全部市庆活动照片,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卿在宣传部任职时间最长,关心我最大;李克诚、刘桂琴、刘杰都是老同志,支持我最多;后期卢青山到了记者站,是我的有力助手;我与辛文并肩工作了一段时间。许多年过去了,但我一直深切怀念这些曾关心和爱护过我的老领导和老同志。回顾往事思绪万千,激情澎拜。倘若苍天还我年轻岁月,还愿去记者站工作一辈子。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