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工作!”

17.06.2016  14:43

近日,记者在 阿拉善 特殊教育学校采访时了解到,学生们非常关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而学校也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打基础。然而,对这些“折翼天使”来说,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让孩子能拥有一份工作,意义不仅仅是换来工资,更是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的第一步。”这是老师与家长们共同的心声。然而在我盟,残障学生就业率极低,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校园,

孩子们都在努力着

6月12日下午,在阿拉善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中,几个孩子正围着一辆汽车忙得不亦乐乎,冲洗、擦拭、吸尘,大家分工合作,炎炎烈日下,孩子们汗流浃背,却个个兴致勃勃。当洗完车老师竖起大拇指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更灿烂了。“这是我们学校给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职业培训课。”副校长柴秀萍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以后能找到工作,让生活有所保障,2014年特殊教育学校安排本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后,在当年6月开设了按摩、洗车、擦皮鞋、玉石雕刻这四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学校根据孩子们的智力情况和肢体灵活性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分批、分专业进行培训。“职业培训课程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也明白,多一份技术以后的生活就多一分保障。”柴秀萍说。

可是问到孩子们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柴秀萍却满面愁容:“我们学校的孩子就业实在是太难了!”

好难,

只有一个孩子找到了工作

“不好意思,你不适合这份工作,去别的地方看看吧。”这是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毕业找工作时,最常听到的一句拒绝的话。

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孩子共有十人,却只有莫日根一个人找到了与其参加的职业培训相关的工作。

记者在巴彦浩特德仁堂足道按摩店见到这位“幸运”的孩子,当时他正拿着扫把打扫卫生。

21岁的莫日根是个孤儿,属中度智力障碍,在特校时他学到了按摩最基本的手法,去年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辗转来到这间按摩店,才稳定下来。

“莫日根学得很认真,做事儿也比别的孩子踏实,已经掌握了推拿的基本手法。孩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现在越来越懂事儿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他。”莫日根的师傅李卫华告诉记者。李卫华是按摩店的老板,山西人,10年前来到巴彦浩特后,开了这家按摩店。

说起收留莫日根的原因,李卫华沉默了良久才说道:“我的姐姐肢体上有残疾,哥哥因为小时候发高烧导致聋哑。我太明白残障人士和他们家人的不容易。这些孩子太难了,只要有能力我就想帮他们一把。”

“孩子们在特校经过专门学习后,智力、手脚协调性还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都有所改善,可是毕业后常年呆在家,导致很多孩子学习到的能力都有所退化,甚至被打回原形,他们真的很需要一份工作。”柴秀萍忧心忡忡地说。

相比于莫日根,其他孩子的状况更令人担忧。柴秀萍告诉记者,有一两个孩子在打零工,但是工作状况相当不稳定。而剩下的孩子目前都处于失业状况。记者还了解到,目前阿左旗有3000多名残障人士处于就业年龄,但绝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

艰辛,

亟待社会各界施以援手

特校学生就业的困境,让他们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帮助。

柴秀萍告诉记者:“残障学生长期在学校与家长的保护下,到单位要独立面对工作及陌生的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出现不能长期稳定工作的现象。就比如我们学校毕业的福洋洋,当时是和莫日根一起去按摩店打工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又回到了福利院。”

记者在与莫日根的聊天中,他曾提起自己在按摩店工作之前也曾在好几家饭店当过服务员,但是同事的嘲笑、顾客的刁难、老板的区别对待,让他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可能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大家都不喜欢我。”提起曾经的经历,莫日根声音低沉。

阿左旗残联劳务所所长任磊告诉记者:“在我们阿左旗,残障人士就业主要是在一些企业。但是愿意接收残障人士就业的企业很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残障人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比正常人高出几倍,前几年,就有一家超市聘用了残障的孩子,然而在工作中,孩子发生了车祸,导致孩子智力情况大不如前。所以说聘用残障人士是有很大风险的,大部分企业是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的。其次,一些企业,接受残障人士就业,却没有开发适合他们的岗位,也没有制定针对这些残障人士的管理办法,造成管理工程中的困难。第三,残障学生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没有形成有效供需关系。就拿特校来说吧,如果能有企业和特校进行合作,对孩子们进行某一工种的专门培训,使学校和企业形成用工对接,也许就能有效改善孩子们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岚山,

值得我们赞扬的良心企业

在不愿意接受残疾人就业的大环境中,阿拉善盟岚山煤炭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阿拉善岚山煤炭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福利企业,该企业从2003年就开始招收残障员工,企业容纳的残障人士也由最开始的5、6人发展到现在的43人之多。

公司残疾人事业管理部部长雷胜昌告诉记者:“虽然企业招收残障员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用工成本也逐年增加,但我们公司还是坚持了13个年头。近几年煤炭业不景气,我们公司的效益也大不如前,原来的100多名员工中,正常人都被辞退了,但43名残疾员工没有1人流向社会。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这些员工的工资,即使贷款,也会每月按时为大家缴纳保险金。”

“通过与残障人士共事的这十三年,我发现尽管残疾人确实有不小的劣势,但是,他们知道找工作不容易,更加珍惜岗位,对企业和单位更忠诚,责任心也更强。”雷胜昌说道。 本报记者徐佳妮

大家都来关注

残障学生就业

特校学生王梦倩存在严重的听力障碍,她今年十八岁,即将面临毕业。小梦倩学习玉石雕刻已经两年了,问起今后的打算,她羞涩地比划着手语告诉记者:“毕业以后我也要继续学习玉雕,找工作,以后养活家人。”她的眼中,写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特校的孩子们,虽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了“折翼天使”,然而他们同样渴望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价值,同样渴望着平等的对待。对他们来说,就业不仅是为改善生存状况,更是增强他们生活信心的前提。

残疾人就业困境如何破局?需要我们阿拉善乃至全国的思考,改变这个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和关注。如果心灵的“有色眼镜”不摘除,如果社会没有合力使向这一处,那一切都是空谈。让“折翼天使”重新起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