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城市的未来 首府转型直逼一流
呼和浩特至今仍在经济下行压力的阴霾下畅快地呼吸。
2014年,首府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进入中国重点城市发展质量30强,位居第10,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2015年好势头仍在延续。头顶中国乳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等一个个炫丽的光环,6大示范园区紧密布阵。
这让新常态下更加理性的呼和浩特,依然可以高调地宣称:建一流首府城市,打造一流的首府经济。
“乳都”出海,以国际品质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中国乳都”这一次引发全球关注,起因于伊利的“全球织网”战略。
2013年以来,伊利频频向海外出手,实现了在大洋洲、美洲、欧洲的资本布局。
在美国,与DFA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全美规模最大的奶粉厂;
在意大利,与斯嘉达结盟,推出纯进口欧洲牛奶;
在荷兰,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立中国乳业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
在新西兰,建立目前全球最大的乳业一体化生产基地。
此外,还与国际三大质量巨头——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2014年,伊利跻身世界乳业10强;另一乳业巨头蒙牛也进入世界乳业14强。
中国乳业与世界乳业的不断融合,让“乳都”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年,伊利与蒙牛两家的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成为呼和浩特第一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在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看来:“主攻海外,就是要让企业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的提供者。”
这样的愿景对呼和浩特而言,不只针对乳业,而是整个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环境,呼和浩特对零污染、纯天然的绿色品牌的打造显得得心应手。
和林县创造了“蒙”字号军团横空出世的奇迹。除蒙牛外,蒙羊、蒙草、蒙树、蒙粮等本土企业渐成气候。
最令人叹服的是,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全产业链体系。用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树春的话说:“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武川县由于远离城市、气候高寒,莜麦、荞麦等纯天然绿色食品走起了高端路线,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是呼和浩特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土左旗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成为首府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和饲草料基地。
清水河县主打以油粮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小香米为主的小杂粮,蒙清、伊牛等一批知名小杂粮品牌攻入国内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现拥有各类农牧业龙头企业267家,实现销售收入1287亿元,占全区33.2%。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占全区18.4%。
更多的草原品牌正在走入人们的视野。蒙羊和蒙草抗旱已显露出星相,分别成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和“中国上市潜力企业50强”。
这一切都预示着,呼和浩特正在从单纯的“乳都”成长为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去年,内蒙古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特色内蒙古馆一上线,即告火爆。700个门类的农畜产品,引来了上亿元的订单和500万网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