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砥砺前行

24.01.2017  19:31

  一岁一刻度,一年一变迁。

  时光的指针,从不曾停转;前进的脚步,从不曾停歇。

  2016,改革,悄然步入深水区;发展,深度进入新常态。穿越转型时代的幽暗隧道,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金融危机前后的狂风骤雨、波涛汹涌,而是静水深流、暗潮涌动。

  这一年,我们在困难中前行,每走一步都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决然;

  这一年,我们在考验中奋进,每走一步都要有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勇气;

  这一年,我们在拼搏中发展,每走一步都要有埋头苦干、勤政务实的作风。

  2017,我们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迎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时间脚步匆匆,梦想力量满满。460万赤峰儿女,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以更加坚实的步履、更加勤奋的跋涉,砥砺前行……

  审时度势

  2016年2月15日,正月初八。

  市委常委会议室,一场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战略选择》的报告正在进行。市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市直部门、中区直驻赤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在座。每个人的脸上,写满思索与凝重。

  此前数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标志着2016是一个重要的调整之年。同时,2016也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摆在眼前的,有多少难啃的“硬骨头”,有多少难涉的“急险滩”,有多少难打的“攻坚战”。

  纵观近些年,似乎没有哪一个年份像2016这样,面临着如此艰巨、繁重而又紧迫的改革发展任务;也没有哪一个年份像2016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处于转型发展、升级突破紧要关口的赤峰,如何增强发展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决策者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开局之年,铺展在赤峰人民面前的,是一张崭新的“十三五”发展蓝图。压在决策者肩上的,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经济列车已从“又好又快”中减速,转入“稳中求进”,在传统产业优势渐失、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常态下,每个地区都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赤峰,当然也不例外。

  “要清醒认识当前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和对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想方设法扭转被动局面,努力推进主要经济指标止跌回升,努力实现一季度‘低开高走’。”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毕力夫如是要求,并着重强调了“攻坚克难”四个字。

  市长孟宪东指出:“尽管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在深入分析形势后认为: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振兴东北等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放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自治区将建设锡赤通经济区和蒙东能源基地上升为全区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中蒙俄国际海陆经济合作示范区,给地处蒙东腹地的赤峰加快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我市被国家列入京津冀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作为全区唯一推荐城市申报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我市的禀赋条件、发展定位与自治区产业发展重点高度契合……

  新常态下的特殊“弯道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稳”是总基调,“进”是关键词。尤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赤峰的产业基础、保障能力、发展空间、后发优势得到了很大巩固、提升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得以充分调动,决战“十三五”、实现小康梦的愿望更强烈、信心更坚定。

  士气,可鼓而不可泄。

  赤峰发展,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等不起。

  2016年,作为主政一方的决策者,市委、市政府领导频频深入工厂学校、乡镇社区、贫困家庭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与旗县区党政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企业负责人等一起分析形势、查找问题,一起描绘蓝图、谋划发展,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一时间蔚然成风。

  回望2016,勤政与务实,是上至市委、政府决策层,下至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最显眼的标签,给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砥砺前行

  “砥砺”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中,精为砥、粗为砺,意指在挫折和困难中前行。

  用“砥砺前行”来形容2016年的赤峰,再恰当不过。

  今年1月4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以《赤峰PPP改革缘何走在全国前列》为题,总结报道了赤峰的成就和经验。过去的2016年,赤峰以251个项目录入财政部PPP信息平台、总投资额1666.1亿元、17个项目纳入自治区和国家示范项目的佳绩,一举拿下了自治区“三个第一”,并在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中位列全国入选城市第五位。

  在普遍“钱紧”的大形势下,赤峰通过超常规的运作,以PPP模式让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地下综合管廊、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等一批涉及民计民生、关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千亿元“甜美果实”的背后,是一次次转变观念、一次次推动改革、一次次反复论证、一次次艰苦求索的结果。

  改革,是斩断发展羁绊的利剑,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2016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勇气,大手笔除顽瘴、克痼疾、破藩篱,打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启动实施308项改革任务、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设立总规模近400亿元的11支发展基金、整合组建四大国有投融资集团……从深改元年到关键之年,赤峰改革形成了全面布局、多向突围的态势,以劈波斩浪之势向前行进。

  改革,能激发活力,释放动力,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016,重重压力之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考察赤峰时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部署要求,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稳中求进、踏石留痕,力争让迈出的每一步都稳健有力,落下的每一笔都浓墨重彩:

  ——工业脊梁更强壮。规划面积154.3平方公里的赤峰东部工业走廊启动建设、“飞地经济”正式开启、云铜40万吨铜冶炼奠基开工、44.3万千瓦风电加速推进,“工业走廊”内193个企业实现产值841亿元。同时,生物化工、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一批大项目相继签约,有色冶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6%,新兴产业产值近百亿元。一年来,全市累计减免企业税费3.2亿元、降低用电成本2.2亿元,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渡过难关,利润由负转正,全市工业增加值由此增长7%。

  ——现代农牧业更“绿色”。启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3661”工程,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4万亩,玉米种植同比减少了215.4万亩,优质肉牛、生猪存栏同比增加了134.6万头只,玉米“一粮独大”和肉羊“一畜独大”的结构性问题正在破题……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4家,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96个。

  ——商贸服务业加速升级。全市重点商贸项目完成投资55.16亿元,新增营业面积135万平方米,年营业额215亿元;物流业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红山物流园区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清华同方电商产业园开业运营,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服务体系延伸至农村牧区;全市新成立3家村镇银行,新增8家企业上市挂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成功举办首届蒙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与合作内蒙古推广大会,宁城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左旗召庙和敖汉温泉城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453万人次,旅游收入228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9.3%。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环城水系治理项目开工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运营,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5%;高质量完成“十个全覆盖”3年建设任务,累计投资510亿元,建设8278个村庄,新农村新牧区更加靓丽;公路、铁路、航空、电力、天然气、水利、通信“七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11.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仅春季绿化完成投资40亿元。

  更为可圈可点的是,深化改革让赤峰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他们不找“市长”找“市场”,主动攻坚克难,寻求“突围”之路:克什克腾旗草原金峰畜牧有限公司,以“羊联体”聚合6400户合作社社员,1公斤有机羊肉就能多卖8元钱,一年产值就可达4.5亿元;民营企业天奇制药领衔举办内蒙古首届蒙医药文化节,引来千人考察团,为助推赤峰蒙医药产业发展尽献企业绵薄之力……

  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旗开得胜: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4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111.8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62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增长9.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87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6元,分别增长8.7%和8%……

  开局良好,后程可期。

  “十三五”新征程上,460万赤峰儿女信心满满,久久为功,砥砺前行。

  民生至上

  2016年11月下旬,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红山区铁南棚户区首批1140户回迁居民陆续领到锃亮的新钥匙,叩响期盼已久的“幸福之门”。

  铁南,位于红山区南山脚下。几十年来,横贯东西的京通铁路将它与老城区隔离开来,形成了一片约5.6平方公里的棚户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困难群众,区域内50%以上房屋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31%的居民住房小于40平方米,年代久、环境乱、道路窄、基础差是铁南的代名词。仅仅一路之隔,路北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路南斑驳沧桑、棚户连片,是赤峰中心城区发展最揪心的“痛”。

  2014年初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这里,他向棚户区居民承诺:3年后,一定让你们住上新房子!

  总理的庄重承诺,为铁南棚户区勾勒出厚重的民生底色。春寒料峭中,这项被民间誉为“天字号”的民生工程拉开大幕。短短3年,如沐春风的铁南在昔日苍凉之地迎来重生,一个宜居宜业的“新铁南”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铁南棚改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安置小区总计新建房源7422套68万平方米,7300户2.6万人如期迁入新居。

  居有其所,是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期盼,是最大的民生。新铁南,兑现了总理的“3年之约”,实现了百姓的“安居梦”。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赤峰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家底儿还不够厚实。让“小财政”办好“大民生”,彰显的是执政的智慧与敢负责的勇气,折射的是政府的惠民之心和为民之德。

  面对经济新常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民生至上,以“底线思维”不断筑牢民生幸福底线,以“兜底理念”织好民生“保障网”,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

  据统计,2016我市民生领域投入资金346.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8.8%。创下历史新高的民生投入,使一幅幅动人的“民生图景”在赤峰大地次第展开:

  这一年,全市有5.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改造各类棚户区7042户、铁南7300户棚户区居民如期搬入新居、75万户低收入农牧户获得“暖心煤”补贴、4203名低保家庭大学生获得1.5亿元就学补助、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参保计划”启动实施、3006名无户籍人员拿到“户口本”……一项项实事的背后,蕴含着执政者“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一张张笑脸背后,是我们共同捧热的“幸福指数”。

  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细微,恰如一枝一叶,它的萌生或者飘落,都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春秋冷暖。

  1月1日,2017新年第一天,这时的农村,已可嗅到淡淡的年味。敖汉旗玛尼罕乡玛尼罕村,13岁留守女孩赵宇佳一大早就帮腿脚不便的爷爷撕下了新日历的第一页,她的心也随之激动起来——快过年了,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说不定哪天就出现在面前,给她一个惊喜。掐指算来,小宇佳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整整十年,每到年根儿,祖孙三人就这么盼着、盼着。看着眼前的小孙女渐渐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爷爷奶奶既欣慰又心疼。

  上午10点多,市领导率民政部门来到家里慰问,关切询问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临走时再三嘱咐小宇佳:“快过年了,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让他们尽量早点回来,全家一起团圆!”

  过年、团圆——这两个简单而又敏感的词汇,凝结了普通老百姓全部的祈愿和最朴素的情感,时刻牵动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

  幸福赤峰,民生最大。

  自古以来,耕有其田、居有其所、业有其产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让百姓安土、岁数丰穰,则是当官为政者最基本的情怀。回首2016,爱民恤物、融民与共、上下同心,正是推动赤峰知难而上、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后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前,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和赤峰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描绘出了改革发展新蓝图,吹响了追赶跨越新号角,新一轮发展大幕已然开启。

  2017,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迎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新的希望,我们要时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继续砥砺前行……(记者杨贺卿江平)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