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额吉养大的孩子

17.02.2016  10:19

  原标题:我是额吉养大的孩子

  辽阔无边的草原从来都像一位心胸开阔的男儿,张开他如天地般宽厚的臂膀,接纳了上世纪60年代从南方来的3000多名上海孤儿,用青青的牧场和洁白的毡包将她们呵护,给这群无依无靠的孩子们一个个温暖厚实的家。

  50多年过去了,这些昔日的孩子们过得好吗?已经成长为草原儿女的他们对草原有着怎样的深情?对额吉又有怎样的记忆?

  年近60岁的童格勒嘎,是生活在达茂旗白音敖包苏木的老牧民,她热爱草原,热爱放牧,每天都要随心爱的羊群在草坡上遛转。在她看来,日复一日的放牧生活,并不单调枯燥。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来自草原的蒙古族妇女还带有上海孤儿身份。她颧骨凸出、皮肤黝黑、脸色泛红,蒙语娴熟而汉语僵硬,典型的蒙古族形象。忆起儿时的印象,童格勒嘎说:“我6岁来到内蒙古,是养父母把我从呼市接回到达茂旗,来的时候是个夏天,草原绿油油的,散落着蒙古包,特别漂亮。回到家后,阿爸端上奶茶让我喝,算是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之后,他又领我在草场走了走,说以后他们就是我的父母,这里就是我的家了。我心里很感动,终于又有爸爸妈妈了。”

  与其他上海孤儿不同,童格勒嘎是这群孩子中年龄较大的,初来草原的记忆相对清晰。“刚开始不会说蒙语,学得累了,阿爸就端上炒米,说只要会读一个字,就奖给我一大把。我一下子就来劲了,没几分钟便要阿爸再给我任务,学会后就奖励我奶干。”说起小时候的故事,童格勒嘎捂着嘴不住地笑。

  骑马、牧羊、摔跤、挤奶,草原上撒欢的快乐时光很快过去了。转眼间,到了求学的年纪,恰赶上文革,父母因成分高遭到批斗。小小年纪的童格勒嘎心思细腻,孝顺懂事,不忍父母受累,便离开学校,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放牧、挤奶,样样都做得得心应手。

  18岁的时候,童格勒嘎出嫁了。出嫁前,母亲拉着她的手说了整整一夜的话,老额吉对没让她好好读书遗憾不已,童格勒嘎却觉得母亲把她养大就是最大的恩德。也是在那一夜,她清楚知道了自己的上海孤儿身份,尽管以前依稀从别人口中隐约听闻自己的身世,这一次,当从母亲口中证实后,她还是有些失落。难过之后,童格勒嘎更加明白,阿妈多年的养育,不辞辛劳、默默付出,就是她的亲妈妈。

  1997年,母亲辞世了,走的时候连张照片也没有,童格勒嘎为此感到很遗憾。她说,想念阿妈的时候只能远远地望着天边草原,回忆当年阿妈带她放牧的场景。

  流年似水,光阴飞转。如今,童格勒嘎也已星霜染鬓、皱眉蹙额。她现在和儿子一起生活,自己有100多只羊,10头牛,每天忙着打理牲畜。逢年过节,孩子们赶来一起庆祝,她就为家人做上满满一桌的佳肴。孙儿们都特别喜欢奶奶做的手把羊肉,看着孩子们一块接一块往嘴里送,童格勒嘎特别开心。

  如今,遥远的上海对童格勒嘎而言,已经变成一个陌生的符号。她心中有个愿望,就是想去上海转转,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是什么模样。

  黝黑的面庞,绯红的双颊,闪得发亮的蒙古银饰,常年放牧留存在身上的味道……草原上长大的童格勒嘎,与蒙古族人无异,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草原牧民。谈及赛马和牧歌,她神色飞扬,侃侃而谈,言语间流露出的民族豪情感染四座。她说:“草原生活很带劲,从小就学习赛马、摔跤,特别快乐,我就是额吉养大的孩子!”(连冠华)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