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卓资县南沟子村6户村民靠天吃水

30.09.2016  18:39

  韩俊明在查看水质

  文·摄影/记者 段丽萍 实习生 冀舒敏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十八台镇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十八台镇十八台村委会南沟子村是个严重缺水的自然村。该村地势偏僻,交通不便,降水稀少,条件恶劣,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多年来陆续有村民外出谋生。目前,全村仅有15户人家,均为老弱病残的留守村民。其中9户有自己的小型机井,其余6户的平均年龄为75岁,他们用水仍然依靠一口有100多年历史的旱井。由于近几年降水量少,干旱严重,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这些依靠旱井供水的村民用水更加困难。9月8日,记者来到十八台镇十八台村委会南沟子村进行了采访。

  百年旱井水位低

  当记者和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韩俊明来到南沟子村时,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一起。南沟子村基础条件落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与周边地区相比发展差异较大。

  据75岁的邢拴维和他71岁的老伴周四香介绍,村里这口旱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还是他爷爷辈儿打的。这口百年老井,养活了全村人。如今,这口井已经出不来多少水了。在向记者介绍情况的同时,周四香在整理自家种的土豆,土豆因为缺水,长得非常小。

  记者跟随村民来到村旁的老井,这是一口老旧的辘轳井,水位也很低。今年雨水较多,用水不像往年那样困难,但到了雨水较少的年份,特别是每年冬天,用水就成了他们最为头疼的事。

  夏储雨水冬靠雪

  “我们这些人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也都不好,挑水很吃力,吃水比较困难。”邢拴维无奈地说。

  虽然已经83岁,但是挑水依然是村民赵珍秀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她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赵珍秀有腿病,手里还拄着拐杖。“腿脚不好,挑水是不行了,我现在只能拄着拐杖半桶半桶的提。”说到提水,赵珍秀的眼眶湿了。

  每到下雨的时候,村民们就将雨水储存下来供以后使用,这也成了他们多年的一种习惯。

  赵珍秀对记者说:“自从我16岁嫁到南沟子村,村里用水就一直困难。以前,旱井里的水还能勉强维持生活,如今,自己年龄大了,孩子也不在身边,挑水力不从心。夏天,我接上雨水洗涮,冬天将雪融化了使用。”6户村民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用水的艰难经历。因为长年用雨雪洗脸洗脚,他们的手脚大多皲裂。当记者问到他们有没有想过移民或者和孩子一起生活,他们都摇摇头说,不想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更不想拖累孩子。

  村民惜水如命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南沟子村没有水浇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在南沟子村,村民们惜水如命,人畜用水一直受到限制。82岁的村民侯玉莲对记者说:“因为常年缺水,我们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有时候虫子掉进水里捞出来照样饮用。洗了脸的水舍不得倒,第二天接着用。

  记者了解到,南沟子村一直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年人,每天挑水也就成为这6户村民最为头疼的问题。十八台村党支部书记胡春光告诉记者:“为村民打蒙牛爱心井,不仅能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也能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我们会竭尽全力支持。

  盼望爱心井早日开工

  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韩俊明告诉记者,南沟子村属于贫水地区,地质为玄武岩结构,打深水井比较困难,不适合集中供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施分户打井,像这6户没有机井的村民可以分别在自家院子里打一口小机井,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用水。

  卓资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石素芬告诉记者,6户村民均为老年人,县里也出台了不少照顾政策,本来是打算让他们移民或者搬到幸福院居住,然而,他们故土难离,不愿意搬迁。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希望能争取到蒙牛爱心井这样的公益项目,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我们希望爱心井能早日在南沟子村开工,让这些村民尽快用上干净卫生的水。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