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的“三国时代”来了

23.12.2014  14:40

  12月17日,被称为打车软件鼻祖的Uber获得百度战略投资,这也使得阿里、腾讯和百度齐聚打车市场。

  据统计,阿里和腾讯“明争暗斗”已一年多,各自投资的快的和滴滴占据了打车软件9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时百度借与Uber合作杀入炙手可热的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似乎欲将“两虎相争”改为“三足鼎立”。

  只烧钱不赚钱的打车软件,为何引来了中国互联网3巨头的集体入局?难道真的是“钱多,任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时代,谁抢占了移动互联网这个重要入口,谁就能占据优势,赢得市场,对移动支付的带动和O2O概念的搭建,无疑是使打车软件受到巨头青睐的原因所在。

  正如团购和视频行业兴起之时那样,打车软件无疑也需要经过一个烧钱抢夺用户培育用户的过程。如今随着百度和Uber的加入,百度将会成为搅动市场格局的一条“鲶鱼”吗?但似乎可以预见的是,用车市场新一轮价格战即将拉开帷幕。

  价格战虽然深得民心,但相关问题也接踵而来:行车不安全,服务不规范等直接关乎用户体验的投诉时有发生,笔者就曾遇到由于目的地较堵,司机挑活而叫不到车的情况。同时,即使是补贴大战的如火如荼,也不能掩盖用户对打车软件忠诚度较低的尴尬。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花钱买来的用户是否真的是长久之计?取消补贴用户数就急剧下滑,企业看着就不闹心?

  不难看出,打车软件用钱烧出来的虚假繁荣不可持续,单一服务也很难粘住用户,短期内,坐收渔翁之利的很可能是消费者,但以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味单纯的“价格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进入“后补贴时代”,打车软件要想赢得忠实的消费者,让用户愿意花钱买账,无论是直接减现还是叫不到车返钱,最需要的还是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打车软件的着重点更应放在研究如何在逐渐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各种新的便捷服务功能以提高用户体验,如此再“请”全国人民打车也不迟。(杨利伟)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