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助内蒙古牧民重启“小康之旅”

30.05.2016  20:07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巴彦高勒移民新村,牧民陈晓光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从打工的城市回到家乡,只花了3万元就分配到一处含有70平方米住房的院落,还找到一份月收入2500元的工作。他说:“我没想到还能回到草原,不仅有了新家,还有了工作,终于不用过那种在外漂泊打工的生活了。”

  眼下正是牧区牛羊抓膘的季节,陈晓光每天上午、下午两次,按时按点给合作社养殖场的1100多只羊、80多头牛添草、加料、饮水。

  当地牧民告诉记者,“巴彦高勒”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水”,过去因水草丰美而得名。2000年以来,受干旱等因素影响,当地草原生态退化,河水逐渐干涸。近年来在国家草原保护、生态移民政策的支持下,草原生态逐渐转好,河水又丰沛起来。

  51岁的陈晓光告诉记者,由于全村人均草场较少,过去他家依靠种12亩饲料地、养200多只羊为生,衣食无忧。2000年后,当地干旱严重、生态恶化,他家只好卖掉所有的羊,离开草原,到县城打工。他回忆说:“那时候连续几年干旱,羊没草吃、没水喝,死的死、病的病,最后没剩几只,牧民生活很惨淡。”

  记者在陈晓光家看到,1尺多高的木栅栏环绕小院四周,蒙古包造型的房子坐北朝南、居中而建,彩砖铺设的小路直通到家门口,两侧种植着花草。进入屋内迎面是宽敞的客厅,两边各为一个卧室,北边为独立厨房和卫生间,日常用具一应俱全。陈晓光妻子苏雅拉格日勒说:“这里集中供水、供暖、排污,有房住,有活干,就像在城里生活一样,每天心情特别好。”

  跟陈晓光一样,在外打工多年的牧民张锡贵也是刚刚入住巴彦高勒移民新村,不仅彻底告别过去住土房、喝咸水的生活,还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他说:“过去在外打工尽管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但生活成本高,没有归宿感。现在搬到新村,给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2500块钱,觉得很踏实。”

  川井苏木党委书记庞龙湖介绍,从2014年起,在中央扶贫政策支持下,当地政府在原来的巴彦高勒嘎查附近选择有水源、适宜规模开发的区域,将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投入2400万元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44户贫困牧户,并通过发展肉羊养殖、牧家游等特色产业解决移民就业问题。

  当地自2014年起实施为期4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采取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劳务移民安置、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等方式优先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最贫困人口,迁入区均具备通水、通电等“五通”条件以及入学、就医、科技服务,确保搬迁贫困人口能够迁得出、稳得住和通过发展生产能致富。

  按照规划,乌拉特中旗计划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近700户农牧民进行扶贫搬迁,预计到2017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预计到2020年实现致富达小康。

  牧民苏亚拉说:“生态移民政策让我们重新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今后牧民发展一定会有好出路。”(记者 李云平、哈丽娜)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