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兴安答卷

22.12.2015  11:59

——兴安盟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纪实

  决战贫困,兴安盟没有退路。

  决战贫困,必须啃下最硬的骨头:让全盟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决战贫困,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需要斩断穷根的气魄,需要健全精准的机制。

  决战贫困,兴安盟目标笃定: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瞄准“最贫困村和最贫困人口”这个靶心,精准输送脱贫致富的“造血剂”,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户一户摘下贫困帽,一家一家实现致富梦。

  扶贫攻坚的兴安答卷令人瞩目——

  2011年—2015年,兴安盟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1.85亿元,实现减贫34.13万人。是兴安盟扶贫攻坚历程中投入最多、减贫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359元增加到2014年的7275元,年均增长1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扶贫攻坚的兴安答卷令人满意——

  数字里蕴含着质量,也见证着收获。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过程中,兴安人民以创造性的实践诠释了“扶贫”俩字千钧的含量。尤其是近三年来,兴安盟通过采取超常规措施,拿出过硬办法,使兴安盟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硬化道路通进村,村民住上砖瓦房,农户喝上自来水,家家用上放心电,合作养殖处处见,特色产业拔地起……

  这份扶贫答卷来之不易!

  作为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原因最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兴安盟6个旗县市中,5个为国贫县、1个为区贫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少边穷地区,面对如此艰巨且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兴安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举全盟之力,聚万众之心,以“滴水穿石”的实践精神,在时空的坐标上运筹着属于自己的“脱贫方程式”,一组组不含水分的“得数”见证着令人振奋的“脱贫之路”。

  兴安盟,变化真快;兴安盟,变化真大。尤其是近三年来,兴安盟群众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加大力度抓扶贫开发、抓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上下齐心、干群合力,用最小的财政办好最大的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盟委书记苗银柱的话语字字重千钧!

  立足盟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功探索出扶贫工作的“兴安路径”。

  扎实苦干,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实现了扶贫开发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在各级党政领导、各级部门的帮助下,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兴安盟群众克难攻坚,埋头苦干实干,硬生生地啃掉了扶贫攻坚的一块块“硬骨头”,朝着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如今,这一蓝图正在一一实现。

  借外力——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变扶贫攻坚“独角戏”为“大合唱”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

  兴安盟作为自治区老少边穷地区,财政收入低,发展基础差,通过借助外部积极力量的催化作用实现乘数效应,形成补短板的内生动力,从而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户精准化扶持是非常重要的。

  自治区“特殊感情、特殊政策措施”帮扶兴安盟、厅局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一轮又一轮不断延续、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兴安盟之力,全盟6个旗县市被整体纳入大兴安岭片区区域扶贫攻坚范围之力,5位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包片帮扶之力,5个国家部委在兴安盟定点扶贫之力……如今,在兴安大地,结合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三到村三到户”帮扶措施,各方力量汇集一处,共同发力,一村一策一规划,一户一法一项目,打出“组合拳”,形成多声部“大合唱”,努力让各方帮扶力量实现最大化,“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自2013年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等5位省级领导多次深入包联旗县市,就进一步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进行调研,帮助所联系旗县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各项规划。

  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推进会,帮助跑项目、争资金、解难题,协调重大项目,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来,5位省级领导为所联系旗县协调解决投资92.6亿元。

  五年来,104个厅局企事业单位为兴安盟共协调投入39.76亿元,其中点上帮扶投入资金14.07亿元,延伸帮扶资金25.69亿元。各单位干部下基层人数达5396人次,其中正副厅级进点1068人次。驻村工作队与帮扶点制定到村到户规划、为帮扶点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大力提高了帮扶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农田基础设施方面,完成土地整理127983亩、打井并配套1875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3450亩,新建大棚788栋、204060平方米。

  在养殖业方面,购买牲畜66485羊单位、建设棚圈2830处316503平方米、建青贮窖212处17985立方米。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方面,共完成危旧房改造4817户,解决2547户饮水安全问题,硬化嘎查村路796.2公里,完成690户村村通电及农网改造工程,通广播电视和通讯2400户,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16处,建85处标准卫生室,修建104处文化活动室,新建便民连锁超市8处,缴农村牧区养老医疗保险845户3151人。

  在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资助贫困学生2391人,实用技术培训39期,劳动力转移培训8期,组织劳务输出208人。组织嘎查村干部培训考察33期,发展专业合作社65个,覆盖3973户贫困户……一件件实事泽被民生。

  春风化雨,砥砺前行。兴安盟群众不负来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越来越懂得珍惜这笔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奋发自强!”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知道,做好“脱贫致富”这篇文章,“借外力”还不够,关键是要把干劲儿落到实处。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兴安盟向前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聚沙成塔”的沉沉情意,兴安盟群众用苦干实干加巧干,交出了沉甸甸的一份扶贫攻坚的成绩单。

  运内力——创新模式破解脱贫难题,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富有兴安特色的扶贫之路

  “多个龙头出水,一股劲干事”。

  伴随着扶贫攻坚的发展之路,兴安盟从上到下,扶贫理念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之中。而正是坚持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规,打破旧思路,创新新模式,才形成了各旗县市结合实际,“各炒一盘拿手菜”的扶贫模式新局面,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兴安精准扶贫模式”。(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更重要的是,这些富有兴安特色的扶贫模式,犹如精准扶贫的“金钥匙”,开启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致富之门。

  沿着笔直开阔的水泥路,驱车来到突泉县赛银花设施农业生态园区,只见560多座温室大棚排列整齐,在冬日阳光的映衬下犹如白色的海洋。种植户吕殿忠原来是水泉镇光辉村的农民,赶上了扶贫移民的好政策,作为贫困户被转移安置到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来了以后他不会种菜,县委政府从长春、赤峰引进两家技术龙头企业,由企业承包大棚三年,雇用入园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以3000元的年租金将大棚租给企业,夫妻俩每年还有6万元务工收入,三年后掌握技术自己经营。

  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突泉县目前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模式最新、功能最全、辐射最广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也是集现代农业、农民转移、扶贫开发三位一体的新型村庄。在移民中取得了“一户移民、四户受益”的联动效应。“四户受益”即一户农民入驻园区即可得到一座配建管理房的温室大棚产权,成为受益第一户;转移户原有房屋无偿分配给本村无劳动能力的危房户,惠及了第二户;危房户原有危房由村委会拆除变成宅基地,转售给本村计划建设新房却苦于没有宅基地的农户,惠及了第三户;转移户的承包田流转给本村村民,增加了留守农民耕地占有率和经营收入,惠及第四户。

  而“一户移民、四户受益”的扶贫模式,正是兴安盟创新扶贫模式之一。

  如今,兴安盟各地大力推进四级示范引领,因地因村因人创新扶贫方式,精准发力。

  为切实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贷款难题,兴安盟全面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于2014在扎旗率先开展了农村物权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成立了助农物权融资服务公司,先期推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如今,兴安盟6个旗县市都成立了物权融资公司,全面启动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

  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永进村创造出“景堂模式”:即“大户抵押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大户统一经营→贫困户每年分30%红利”。这一模式解决了没有担保银行不给贫困户贷款、财政不给富裕户贴息、贫困户有钱不会使用、富帮穷不对等的问题,结果是政府贴息贴得满意、银行贷款贷得放心、大户帮贫困户帮得顺心、贫困户分红心安理得,确保了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达到大户与贫困户互利双赢目标。

  兴安盟还建立了互助资金、风险补偿金、财政奖补等金融扶持机制,创新了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捆绑的“兴安金融扶贫”模式。全盟互助资金运行总量已达7300万元。

  在有效联结贫困户上做到精准,成功探索了大户、能人带动的“两转一带”产业扶贫模式,推广了“繁殖母羊贫困户托养”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打造了葛根庙集中连片扶贫创业模式,成功实施了“政策扶持、金融扶助、园区带村、合作社带户”的“双扶双带”园区扶贫模式,取得了贫困户转移入园“一户转移、四户受益”的联动效应。同时,在全盟开创了“居家生产、自主脱贫”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采取政府提供种苗、种畜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庭院栽植果树、家庭养殖、发展手工编织,实现自我发展脱贫。多种扶贫方式的创新,实现了产业与贫困户有机对接,从源头上破解了贫困难题。

  挖潜力——以产业扶贫开发为重点,帮助贫困村贫困人群“造血”,不断为贫困地区发展“强筋健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因此,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也是实现新时期精准扶贫的主要举措之一,更是实现贫困人口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有效途径。

  北方的冬季,正是多数农民“猫冬”的季节。可走进扎旗胡尔勒镇的任何一个嘎查,随处都会看到喜人的画面:一排排整齐的牛羊舍、一头头肥壮的肉羊、肉牛,忙着给羊喂草、饮水、打扫羊圈卫生的村民。

  为加快群众脱贫步伐,胡尔勒镇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产业,提出了“人均10只羊,轻松奔小康”的奋斗目标。2015年,确定以满都拉图嘎查为示范点,打造“养羊专业嘎查”。预计到2016年底,全镇贫困群众以户为单位可实现人均饲养10只基础母羊、户均饲养50只羊的目标,逐步构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实现贫困户人均收入超6000元。

  实施扶贫攻坚的核心是收入攻坚,而做好收入攻坚,发展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富民产业,则是关键所在。我盟在加强“输血式”帮扶、解决好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扶贫等“造血式”帮扶上,帮助他们树立致富信心,引导贫困群众找到致富门路。

  在产业布局上做到精准,兴安盟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第一引擎,把解决一户一村的贫困与解决一乡一县的贫困落后结合起来,围绕立地条件、发展基础和农民意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南三北八、科右前旗北部重点抓好肉羊、林果等主导产业,在扎赉特旗东部、南部重点发展肉牛、特色种植等优势产业,在突泉县、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南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肉鸡、庭院经济等富民产业,在阿尔山、科右中旗中东部培育旅游和马产业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了一批特、优产业村。

  五年来,建设蔬菜大棚1082栋,新打井5144眼、新建和改造水浇地37.4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2.8万亩,建设棚圈11407处,购进牲畜32.3万个羊单位,建设青贮窖1032处,造林8.57万亩。通过实施扶贫主导产业,肉牛、肉羊、禽类养殖、温室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在贫困村得以起步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探索出了产业化帮扶的新路子。

  扶贫,是场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兴安盟上下齐心合力,构建扶贫大格局,同担当,共奋进,啃下了一块块“贫困硬骨头”,打通着小康路上的“最后一公里”。而一组组数字,一项项举措,一个个实例,一处处变化,无不昭示出兴安盟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带来的实效,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兴安大地的希望之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铺就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号角已然吹响。“十三五”时期,兴安盟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面对着难啃的“硬骨头”,全盟将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加快贫困人口的增收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本报记者李佳佳)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