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王仁戌寻战友 期望有生之年能相会

17.01.2017  01:33

  89岁的抗战老兵王仁戌回望过去,记忆中的都是年轻时的硝烟战火。那是他一生中既艰苦又光荣的岁月,他曾随华北野战军经历了一年的国内战争及赴朝鲜三年的抗美援朝战役。

  抗战老兵王仁戌寻战友 期望有生之年能相会

  ■王仁戌老人靠着记忆写出战友的名字

  ■一个标准的军礼,表达着老人内心万千的思绪。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 王小花

  王仁戌,抗战老兵,今年89岁,在部队时担任通信班班长工作。在经历枪林弹雨的年代,老人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结婚生子,在杖朝之年还可以和老伴儿坐在一起回忆曾经往事。

  70年前,为了保家卫国,热血男儿王仁戌作为一名通信员加入了华北野战军某团一营通信班;如今89岁的王仁戌,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安享晚年。然而,老人心中一直有一个未了的愿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你们在哪里?现在过得怎么样?

  1月11日,本报新闻热线(0474-8325215)接到抗战老兵王仁戌老先生的电话,他说:“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中看到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帮老兵和丢失亲人的家庭寻找战友和亲人,我也特别想念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与他们再次相见,希望《内蒙古晨报》可以帮我传达心声。

  12日,记者来到集宁区福寿岗19号楼王仁戌老人家中,知道记者要来,老人站在寒风中,早早等在门外,让记者惊讶的是老人已89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思维清晰,身体硬朗得很。

  记者随同王仁戌老人进入家中,家里干净整洁,82岁的老伴虽满头白发却也十分硬朗。经过与老人一番交谈,记者发现,老人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89岁的抗战老兵王仁戌回望过去,记忆中的都是年轻时的硝烟战火。那是他一生中既艰苦又光荣的岁月,他曾随华北野战军经历了一年的国内战争及赴朝鲜三年的抗美援朝战役。

   几经战火,九死一生,最终迎来胜利

  “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战争的幸存者!”这位抗战老兵面对来访,淡定平和:“我出生在河北,从小是孤儿,在2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弃我而走,是寄宿在大伯家长大的,从小吃了不少苦,15岁开始就在煤窑打工,19岁遇上华北野战军在河北扩军,便加入了抗战队伍中,可能当时年龄小,身高只有三八枪那么高,也不懂得害怕,排除一切困难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那个年代通信员只能靠脚走完成工作,每天几乎要走100华里路,到了晚上就在老乡家一个墙角坐着眯一会,天快亮就出发,任务紧的时候,三四个月都没能盖着被子睡一觉。”王老先生认真地回忆道。

  1950年3月份,23岁的王仁戌赴朝鲜参战。老人在谈起那段抗战岁月时,他的手就会情不自禁地挥舞起来:“朝鲜战争和国内战争太不一样了,极其残酷!敌人武器特别强大,我们到达三八线时,还没看到敌人的样子,100多名战士就牺牲了,敌人的一颗汽油弹就把我们一个炮兵团全毁了,在这样的战争情形下,战友们依然英勇作战,坚持到战争结束,这些战友都是我出生入死的兄弟呀。

  王老回忆道:“还有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上甘岭战役,那场战役伤亡人数也特别多,那时候我是通信班的班长,我的通信班共牺牲了4名战士,他们有的18岁,有的19岁。”想起这些牺牲的战友王老先生至今无法忘记那残酷的战争场面。

   有生之年与战友再相会

  成为老人未了的心愿

  1954年,抗美援朝结束,王仁戌随军回到湖北武汉,战争正式结束了。半年后,王仁戌从军队复员回到家乡结婚生子,后迁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回乡后的风风雨雨不说了,都过去了。现在每月4000多的工资,我和老伴身体没什么毛病,儿孙们也很孝顺,满足了。”老人脸上笑呵呵的。

  战争结束后,战友们多数都返乡了,当时的交通、通讯都不是很便利,因此联系也慢慢少了。现在心里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还能有机会再见一次我们通信班的五名老战友。王仁戌老人靠着回忆写下了战友的名字:肖占元,河北保定人;曹成文,安徽人;许海龙,安徽人;付士信,湖北人;魏同良,四川人。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