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湖,气象魂——大漠深处无言的坚守

24.08.2015  18:47

拐子湖气象站55年的发展变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气象人对气象事业的满腔热爱和执着追求。

气候干燥风沙大,拐子湖的湖也在逐渐干涸。

每到夜晚,当大都市万家灯火、流光溢彩时,拐子湖的气象职工在寂静的夜晚,守着忽明忽暗的月光,坚守在戈壁深处监测风云。

纯净大漠,星光闪烁。由于位居大漠戈壁,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其气象资料显得十分珍贵,正因为珍贵,更显出他们工作的重要性。

恶劣的自然条件,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并不能改变气象人扎根边疆的决心。

拐子湖地处具有“死亡之地”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北沿,生存条件恶劣,但为了祖国的气象事业,气象人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

拐子湖站内文化生活落后,基本与世隔绝,只有每天的日出日落伴随气象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黎明和黄昏。

拐子湖气象站是新中国在西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批气象观测站之一,也是我国仅有的2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

每当有外人来到拐子湖,常年忍受孤寂的气象人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201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拐子湖气象站“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是对拐子湖气象人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最大褒奖。

  拐子湖气象站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境内的戈壁深处,当地常驻人口不足20人,属三不通(即不通电、不通网络、不通班车)地区。其西北东三面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南面横亘着著名的世界第四大、中国第二大沙漠——具有“死亡之地”称谓的巴丹吉林沙漠。

  拐子湖气象站是阿拉善盟9个气象台站中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生存环境最为艰苦的一个气象台站,属国家一类艰苦站。当地属典型的内陆沙漠气候, 夏季高温、酷热、干燥,冬季干冷,春季风沙多、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0.7℃, 沙漠最高温度可达到8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1毫米、平均蒸发量为4217.9毫米、平均大风日数50余天,一年最多沙尘暴日数曾达到30天。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海戈壁,沙尘暴来袭时人在旷野里特别危险,不被风卷走也要被沙子埋住。每次强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气象站就要被沙子埋没一次,遭受一场严峻考验。当强沙尘暴天气到来时,全站职工需要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观测员在“人墙”的保护下进行气象观测、数据采集。

  因生存环境艰苦,陆续造成这里的学校搬迁、邮局撤走,班车停发,到1992年,这里唯一的小商店也关闭了。到2006年,额济纳旗实施“撤乡并镇”,这里的苏木撤销,仅剩的几户居民也搬迁了,只有拐子湖气象人和边防派出所几位官兵坚守在这里,大漠深处更显得空旷、沉寂。就是在这个被联合国认定的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50多年来,几代气象人不受名利物欲的诱惑,甘于艰苦、忍受寂寞,在普通却又重要的岗位上,一年又一年用自己的执着与热情谱写着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壮丽篇章。而在荒漠中孤独耸立的气象站仿佛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被一代又一代气象人“固执”地坚守。

  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也许永远也无法改观,但拐子湖气象人用自己的执著和忠诚抒写出一种坚忍不拔、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气象人精神。就像拐子湖气象站站长那木尔说的:“我们应该做得更多,才不辜负国家和各单位对拐子湖气象站的支持! ”拐子湖气象人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让大家共同感受到了气象人在平凡岗位上所体现出的不平凡精神。(文:郭敏 摄影:李琳 田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