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奇兵陈志勇

10.08.2015  11:24

  原标题:探宝奇兵陈志勇

  地质勘查工作就像探宝,一旦选区定位不准,打了“白眼”,浪费巨大,少则十几万、上百万,多则上千万。1983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的陈志勇就是这么一位探宝人,30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这是陈志勇的口头禅。鄂托克前旗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层发育,勘探难度大。在苏亥图煤炭勘查项目中,陈志勇作为技术总指导,根据对当地地质构造的研究,大胆提出远离断裂带布控相关工程,使钻孔见矿率大大提高,对以后勘查找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示范性。该技术的突破至少节约了100多万元资金。

  在地质理论上,一般认为侏罗系上统地层没有地热,陈志勇再一次踏向“雷区”,率领团队在别人认为没有地热储层的鄂托克旗苏米图苏里格庙地区进行地热勘探,经过一年的努力,在该地勘探出了优质地热水,迅速激起了当地民营企业家投资地热勘查的热潮,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野外勘测条件艰苦。沙漠戈壁地区人烟稀少,饮水极困难,交通非常不便。夏季的阿拉善沙漠戈壁,最高温度近40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表温度高达七、八十度。陈志勇他们走在沙砾上,烫得脚底痛,鞋底发出烧胶皮的味道。一天也不撒尿,都变成汗液蒸发掉了,衣服成了硬块,上面有白色的盐碱晕。有时车胎爆了,等救援车,一等几天。内蒙古东部的兴安岭地区,在山上基本是喝冷水,吃冷饭。由于东部区雨大,露水大,湿气大,地勘队员几乎都患有关节炎。出野外要打疫苗,一年打一次;这种疫苗有毒性,年年打对身体不好,可为了工作,只能坚持。

  这些年来,以基础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陈志勇先后撰写各种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于重要学术刊物,在专业理论领域颇有建树。他首次提出了大兴安岭苏呼河地区的超基性岩和细碧角斑岩系为早古生代蛇绿岩,是古板块活动遗迹;首次发现并论述了内蒙古中部色尔腾地地区的两期逆冲推覆构造,提出了新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内的面状韧性剪切变形为地壳中浅层次伸展机制产物;首次在内蒙古中部满都拉附近发现了晚古生代海绵动物化石;首次证实了兴安岭北部地区南华系的存在,提出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元古代“双裂谷”观点。

  2012年,陈志勇任基金中心主任,带领一班人瞄准基金项目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做文章,多次到勘查一线进行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他改变原来的管理机制,大胆采取措施推动基金项目结题进度和质量管理,大力推行基金项目质量管理专家库、项目承担单位能力审查制度、诚信制度、报告制度、例会制度和通报制度,强化野外施工质量监管,严格按照国土资源厅要求,实行基金项目“质量、进度、资金”一票否决制。陈志勇坚持原则,执行制度中难免会得罪一些地勘行业的领导和同事。从2012年开始,将不按规定时限汇交资料的勘查单位列入黑名单。先后取消了28家地勘单位投标资格,取消了26家地勘单位申报基金项目资格。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解决了基金项目不按时限结题的难题,基金项目结题进度明显加快,仅2013年交回的项目资料相当于以前8年的总和。(记者及庆玲)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