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描绘农村牧区幸福生活——让农牧民成为参与主体

11.06.2015  10:54

  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永和村村民孙秀丽在本村新修的水泥路两旁铺设方砖。记者郭力摄

  达茂旗黄花滩新村村民赵永芬正在新居内上网。黄海霞 摄

6月4日,包头市达茂旗乌克镇古勒畔新村建设项目工地上,工人正在从事外墙涂料作业。记者金泉摄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儿村幸福互助院活动室内,老人们穿着艳丽服装,扭起秧歌,唱起二人台。记者王晓博摄

  内蒙古的农村和牧区,从未像今天一样新鲜而又充满活力。

  全区3588个嘎查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干净水、领上了养老金,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实施。

  自治区党委农牧办主任于清理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我区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各地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做老百姓喜欢的事、能接受的事,充分发挥了农牧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牧民最大程度地成为积极参与的主体。”

  村干部们这样说,以前做工作都是干部忙忙活活,而群众袖手旁观甚至冷嘲热讽,现在是群众盼着干部来,商量工程怎么干。

  农牧民们这样说,以前搞建设是政府包办代替一头热,如今是我们出钱又出力,在自己家门口为自己办事。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农村牧区,投向视野中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不难发现,在广袤大地上投入精力和智慧并一步步实践梦想的人们,正是农牧民自己。

  如何推进?怎么建设?群众自己定!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隆茂营村从被确定成为全旗“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村的那一天起,这个小山村的平静就被打破了。

  “甚是‘十个全覆盖’咧?是不是又要走过场?”

  “一天的瞎折腾,管他的咧,该干甚干甚哇!”

  最初,村民们各种不信任的言语充斥耳间。

  为了消除群众的不信任,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们包片包户,挨家挨户和村民们商量:危旧房改造不改造?怎么改造最适合?

  独贵塔拉镇预计投入1297万元在隆茂营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首批危旧房改造220户。

  村民郭光看着村里117户村民都同意了,他在一边说风凉话:“看着哇,这钱还不知道谁出呢?”

  独贵塔拉镇党委副书记折晓光说起动员村民的事就乐了:“3户村民坚决不同意,我们没少动员,在他们看来,坚持到最后肯定不用自己掏钱政府就白给修房,后来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都主动出了自筹部分,郭光急了,领着那2户来找我们,最后参与了危旧房改造。”

  据了解,镇里明确了工程的施工队让村民自己定,工钱、材料都是村民们和施工队谈,干部们不插手。村民们对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工作开展也顺畅了。

  村民林茂盛高兴地说:“在施工过程中,干部还经常来家看看,有困难积极帮助解决,我们出钱出力都乐意啊!”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隆茂营村有了新村的感觉:平平展展的水泥路,整整齐齐的干净屋,水电户户通,家家广播电视通,卫生室和便民超市就在村里。不忙的时候,大家还能聚在村里的文化室,开心一把。

  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村民齐上阵!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由于外出打工人口多,很多村庄常住人口不足30户,留守在村里的多数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的村闲置多年的房屋破损厉害,严重影响了村庄整体形象,而这样的“老龄村”、“空心村”全县就有138个。

  “老龄村”、“空心村”如何实现“十个全覆盖”?

  针对这一情况,化德县根据全县转移式扶贫战略,始终坚持大拆小建的原则,实施收缩转移,不断加大对“空心村”、“老龄村”的拆除和破损院落的整治力度,逐步合理调整人口布局。

  德包图乡的乌图脑包村共有19户42人,闲置院落34处,是全县村容村貌最差的村庄之一,县里决定把该村整体拆迁至附近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德包图村。

  今年57岁的村民李锁柱移民后高兴极了,他逢人就说,是“十个全覆盖”工程把他的破房换成了新房!

  实用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考虑到各地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包头市分别采取了整合新建、融入城市和改造提档三种模式。

  石拐区的农村牧区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居住分散的特点,该区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试点建设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和精品安置房,推进集中居住、抱团养老,让农村牧区集聚区发展为规模适度、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

  对于典型的城中村的赵家店村而言,青山区实施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化、公共服务城市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达茂旗属于半农半牧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旗里也确定了实招儿:整合项目、集中打造,对发展条件较好、农牧户积极性较高的区域集中新建精品村;对规划建设的中心村和促进转移的撤并村,农牧区闲置土房由政府给予一定补偿予以拆除,对禁牧牧民和常年外出农民,适当提高拆房补贴标准,促进其稳定转移进城。

  不模仿,只唯实,根据村民意愿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新农村,成为包头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最大法宝。

  排忧解难,乐在其中,浓浓为民情!

  “从我们牧民的实际出发考虑补贴的落实,政府真是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了好事,实事。”。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高勒嘎查的牧民道尔吉斯仁说。

  原来,在改造网围栏过程中,政府原意是给每家每户铁丝和水泥杆,让住户自行改造,但是由于每一户牧民对铁丝和水泥杆的要求都不同,镇里三番五次地征求意见,最后确定为由政府免费提供水泥杆,不提供铁丝,让牧民根据各自需求改造网围栏。

  牧民们都说,这样一来,家家户户都满意。

  镇书记布特格勒其告诉记者,通过干部的引导,77户村民从中选出6人组成群众理事小组,每当遇到拆迁、改线等难题时,群众理事小组就发挥其情况熟、知原委的优势,与村民面对面协商沟通,做到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有效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改变了“政热民冷”的尴尬局面。

  为了更好地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乌兰陶勒盖镇还相继启动实施了“群众的事群众定”主题活动、“认领家规、培育家风”活动、“美丽乡村·美在农牧家”创评活动和手绘“家风墙”等一系列文明向上的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农牧民思想文化素质,形成了人人争当美丽村民,人人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得力其尔乡杜代沟村403户村民们眼中,党支部书记王国强的话,就是指挥棒。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中,村里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自己加上了绿化、亮化、净化和文化4个“砝码”。

  为了巩固建设成果,王国强书记还推行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安排了保洁员,聘请义务卫生监督员,村里的环境变了模样。

  大伙儿高兴地说:“过去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想串个门都打怵,深一脚浅一脚地还怕崴了脚脖子,现在可不一样了,晚上路灯一直亮到家门口,咱老百姓的心里呀,更是亮堂堂!”(记者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