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下红手印 “约”出新家园

28.03.2016  10:46

  摁下红手印 “约”出新家园

  初春,行走在阿鲁科尔沁旗农村牧区,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宽敞漂亮的文化广场,图文并茂的文化墙都让人耳目一新。自2014年以来,旗里投入21.3亿元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让428个自然村变了模样。作为自治区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先行者,旗里要求嘎查村每做一个项目,都要和参与的农牧民签订合同。一张张摁着红手印的契约,成为开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金钥匙。

  去年春天,巴彦花镇于家粉房村的院墙改造项目进展得很不顺利。“老百姓和村干部是麻杆打狼两头怕!”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解释:农民怕村里答应给免费提供的红砖到时不能兑现,而村干部却怕砖拉到家门口村民不想投工投劳,双方一时陷入了僵局,怎么办?村里首先想到了签一份契约。“红口白牙不如签字画押,有了这一纸契约,上能管官,下能管民!”在魏成看来,干部和群众对契约都有一份敬畏之心。

  在一份《“十个全覆盖”院墙改造协议书》上,于家粉房村委会和村民李生成了协议上的甲方和乙方。协议规定,院墙为1.5米高的砖墙,村里按每延长米200块的标准,为李生免费提供红砖,其余的所有材料和人工费都由李生个人来出。到了规定时间,如果村里违约,则由村里负责砌墙的全部费用;如果是李生违约,则由他自己花钱买砖把墙砌上。

  “人随王法草随风,咱说到哪就得办到哪!”李生刚签完协议,就马上拉砂石,买水泥,雇人垒院墙,10多天后他家150延长米的土墙全部换成了砖墙。这次李生光人工费就花去了7500元,再加上砂石水泥的材料钱,他个人总共投入1.1万多元。而政府给他的2.7万块红砖,按每块0.37元计算也近1万元。有李生带头,各户都积极响应。仅用2个月,全村总共9000延长米的院墙就全部完成了改造。

  契约化管理,不仅让“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建设阶段得以顺利进行,还在工程后期管理上发挥持久的作用。在天山镇前岗台村,村党支部书记赵树峰拿出了4套工程后期管理的合同文本,有村里和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分别签订的工程管理协议和《村规民约》。在全村街路布局图上,记者看到,村庄的卫生管理没有死角,村民各户实行门前三包,七条东西向的横街由村民代表监督管理,而五条南北向的纵街则由党员负责清扫。

  “如果一张协议没有罚则,就是一份没长牙齿的契约!”赵树峰很看重协议的执行力度。协议中规定,如果党员没尽到区街道清扫之责,将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如果不履行协议,将被处以200元的罚款,同时在村里发展产业时,将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契约的力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久而久之,保持整洁已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赵树峰说,现在,一到下雪天不用招呼,满街都是主动扫雪的人。

  契约化管理还是产业发展的推进器。于家粉房村在最初发展大棚蔬菜时遇到了阻力,镇政府给村里协调了部分补助资金,可村里怕群众干到半道“撂挑子”,群众又怕土地调不到一块,政府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为了让双方践诺,村里与农户先后签订了调地协议、建棚协议,村里还和镇里签订了补助资金协议,3份契约将镇与村、村与民、民与民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目前,全村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0多亩,亩收入2万多元。如今,在契约精神的引领下,双合兴村的笤帚苗子、前岗台村的大金苗谷子、孤山子村的育肥牛都成了小有名气的品牌。(本报记者  徐永升)

   编后

  老百姓常说,二百年的人不说话,三百年的纸会说话。

  一纸合同,将契约双方的权责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为自治区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先行者,阿鲁科尔沁旗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建设过程中,用合同契约来规范村务管理,把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的问题事项依法固定下来,达到公开透明、责权清晰、执行有据的效果,并不断探索延伸,是创新“十个全覆盖”落实的好做法,值得点赞!

  在法治社会的时代潮流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空口无凭,立字为据。有了书面契约,上管官、下管民,不仅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也为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借鉴。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