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民间记忆 为科尔沁历史添注脚

30.01.2015  18:08

  散落在民间的记忆,往往更能展现历史的某个侧面。通辽市图书馆去年面向社会征集了3800余册地方文献,并入库珍藏,永久保存,为留住通辽地区过往的历史面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批来自民间的地方文献,绝大多数是捐赠者自发捐献的,包括各种著作、信函、回忆录、手稿等。其中一本清末年间的手写版《范氏族谱世系图》曾引起轰动,并传出了一段佳话。

  原来,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著名人物范仲淹的第二十九代世孙范钦忠就居住在通辽,并将珍藏多年的《范氏族谱世系图》捐赠给了市图书馆。恰巧,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查阅室主任王菲菲在与一位名叫李智鑫的读者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李智鑫的母亲姓范,并且多年来一直寻找同族的哥哥。王菲菲与李智鑫一起查阅范氏族谱,经过详细对照,李智鑫与母亲范秀英确定范钦忠就是全家多年来要找的族人。2014年9月,在市图书馆的精心安排下,范秀英带着大姐、二姐与范钦忠相认。已经八十高龄的范钦忠老人与三位同族妹妹激动相拥,通辽范氏后人喜团圆。

  这些收藏的地方文献虽然被束之高阁,有些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令人悲喜交加。科左后旗一位名叫苏雅拉图的蒙古族农民就利用这里的地方文献,为爷爷正了名。苏雅拉图的爷爷早年离家参加革命,一走之后再无音信,那时苏雅拉图的父亲才六七岁。有人说他爷爷当了叛徒,一家人说什么也不信。直到去年,一位远房亲戚来到苏雅拉图家,说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记载,说他爷爷是一位烈士,可是他没有记清这是一本什么书。苏雅拉图抱着一线希望,找到市图书馆。在查阅了六册与通辽地区战争年代有关的书籍后,终于找到了有关他爷爷的记载。据书中记载,他的爷爷在战争年代曾被组织派往蒙古国,但被人诬陷叛国,后经查清,组织上为其翻了案。爷爷牺牲后,被埋在蒙古国,面向中国方向立了墓碑。得知这段历史,终于找回了爷爷的故事,苏雅拉图激动不已。他将这段文字复印下来,证明爷爷曾是一位英雄,而自己是烈士的后代。

  一位退休回京的老知青,在看到《通辽日报》刊发的市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公告后,将自己当年在库伦微波站工作的笔记、材料进行详细整理,寄到了市图书馆。一位年近八旬的音乐老师将自己用毕生心得写成的书亲自送来,珍而重之地交到工作人员手上,并站在书柜前与书合影。霍林郭勒市的十几位作家将自己出版的新书送来,以表支持。

  “他们送书时候的那种眼神,让我特别感动。好像他们交出来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他们的一颗心,他们最珍爱的东西。这也让我觉得我们图书馆做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王菲菲表示,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厚重,作为公共文化部门,市图书馆一直致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对这些文献进行征集、收藏、保存、整理、开发利用,不仅是为留住通辽历史,也为繁荣科尔沁文化增添动力。

  据了解,市图书馆将长期面向社会征集地方文献,举凡反映我市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著作、信函、手稿、字画、照片、声像资料等,无论是出版物还是非出版物,长篇或短篇,只要与通辽息息相关,都可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有捐赠意向的市民可以与市图书馆联系。

  记者周静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