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加强精神扶贫 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

24.10.2018  11:23

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

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切实解决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等问题,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管理与经济同步、协调、平衡发展,助力全市脱贫攻坚顺利开展。现就我市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注重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为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逐步消除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陋习,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精神短板”,有效提升乡风文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宣传引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宣传教育、正面引导作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的根本途径,大力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规范治理力度,依法依规坚决惩处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现象。 

  2、坚持党委政府推动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强力推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注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自治、群防群治,增强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3、坚持破除陈规陋习与尊重乡风民俗相结合。工作中既要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文明风尚,破除陈规陋习,也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因地制宜,分类对待,正确处理推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礼俗、习惯的关系,确保移风易俗工作体现民意、顺应民心,稳妥推进。 

  4、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重点整治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不良现象要通过强大的舆论引导,树立鲜明的社会导向,同时要着眼长远,从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各旗县区要组织所有嘎查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监督组织,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规范办事,实现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等明显下降、子女不赡养问题明显减少,农村陈规陋习蔓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等良好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四、工作重点

(一)深化宣传教育,营造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1、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教育活动。由市、旗县(区)宣传部门主导,以镇村(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办、扶贫办、驻乡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作用,每半年开展1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用良好家风支撑良好社会风气,着力解决“孝老”、“爱幼”、“睦邻”问题,杜绝“儿孙满堂、无人赡养”的现象。以“致富圆梦”为主题,开展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树立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遵纪守法的观念,抵制和克服懒汉思想、等靠要思想,展现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激发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强烈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以党员干部、有赡养义务人群和青年为重点对象,开展陈规陋习蔓延危害主题教育,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增强农牧民尤其是贫困群众脱贫圆梦的信心和决心。

2、加大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脱贫攻坚和移风易俗有效结合起来,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优势,开设“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专题专栏,以“孝道文化”宣传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报道各地在脱贫攻坚中推动移风易俗的经验做法,大力培树尊老爱亲先进典型,定期开展“好儿媳”、“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结合各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定期曝光一批不赡养老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反面案例,教育引导子女尽赡养老人义务、厚养薄葬,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要发挥全媒体多样化传播优势,吸引农牧民参与互动,促进交流和提高。要加大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刊播和嘎查村墙体广告宣传力度,市旗县区主要媒体在脱贫攻坚期,要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不间断地开播相关内容,宣传社会主流价值。

3、注重发挥文化环境对农牧民转变观念、抵制陋习的熏陶作用。要加大脱贫攻坚中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从脱贫攻坚实际出发,推出一批反映良好家风、移风易俗内容的通俗读物、文艺节目、微电影等,引导人们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要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活动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广场舞、“邻里节”、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精神扶贫活动等,发挥民间文艺社团作用,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实现农牧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传承发展情趣健康的农村文化习俗,用好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教育资源。运用民间小戏等形式,对农村不孝敬老人、“天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现象进行鞭挞,用文化涵养家风文明。

(二)实现村居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发挥群众组织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

4、推动和建立覆盖广泛的村居红白理事会组织。加快建立红白理事会组织机构,坚持把党委政府推动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把脱贫攻坚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下,嘎查村委会的积极推动下,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的协助下,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刹歪风、正民风方面的作用。村居红白理事会成员应由党员、村民代表选举,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新乡贤参加。制定红白理事会工作章程,明确组织形式、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做到易记易行。要规范红白事宜办理流程,明确理事会掌握信息、主动介入、填表备案、事主签字确认等路径,务求简便有效。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章程、红白事宜办理流程,应在村居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5、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各地要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工作指导,提高其政策把握能力和服务水平。红白理事会要以“宣传、引导、监督、服务”为基本职责,按章理事、主动作为,在推动移风易俗,破除不文明婚丧习俗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探索建立“婚丧事简办承诺书”制度,组织村民签订,增强其道德约束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建立定期评议工作程序,对不良倾向和苗头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制止。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村居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及时公示红白事办理情况。

6、关心和支持村居红白理事会履行职责。旗县区民政、宣传、扶贫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业务指导,用1年左右时间,完成对村居红白理事会会长、秘书长的轮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各旗县区要把红白理事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适当对红白理事会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确保红白理事会在农村牧区叫得响、立得住、起作用。

(三)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遵守,有效遏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蔓延

7、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制订婚丧嫁娶公约,并纳入村规民约。嘎查村要全部成立村规民约监督组织(可与村居红白理事会合并成立)。村规要参照旗县区和苏木乡镇划定的结婚彩礼、婚丧喜庆事宜等相关标准,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情况,共同商讨结婚彩礼、红白宴席、操办规模、随礼标准和不赡养老人等问题,形成“村民公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公告乡邻,引导村民遵守。村民公约要注重引导,柔性制定,充分尊重和听取群众意见。要用村规民约填补制度的漏洞,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之对陈规陋习具有刚性约束。村规民约划定的“红线”,不得高于旗县乡镇划定的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费用和随礼标准。

8、倡导婚事新办,抵制“天价彩礼”、奢侈婚礼。深入落实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关于“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以村规民约为引领,倡导婚事新办,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操大办、炫富攀比和借婚姻索取财物,崇尚和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家庭幸福。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以“家庭和美、自创家业”为荣,倡树婚俗新风。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在村居推行集体婚礼、旅行婚礼等,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上,让红事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家风传承和感恩回馈。

9、倡导喜庆事宜简办或不办,减轻农牧民群众人情消费负担。深入推进狠刹“攀比奢侈风”专项行动,把严禁大操大办和“无事酒”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引导群众勤俭节约、科学理性消费,减少由此给农牧民造成的经济负担。

10、倡导葬事简办,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弘扬孝老敬老传统美德。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破除丧葬陋俗,要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倡导厚养薄葬,推广现代殡葬礼仪和生态祭扫方式,革除丧葬、祭祀等过程中的封建迷信行为,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要把提倡厚养薄葬与弘扬孝老养老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村定养老事、签养老状、贴养老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1、强化公共政策和道德价值导向,建立孝老爱亲、婚丧嫁娶等奖惩机制。各地区出台的脱贫攻坚强农惠农政策,要体现移风易俗工作要求,要对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确保规范治理陈规陋习工作有据可循。要抓好家风建设,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把“十星级文明户”作为文明创建助推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评选命名一批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持续推进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姑嫂、好邻里、美德少年”等活动,评选表彰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单位、先进村居、先进红白理事会、先进村规民约督查组织和先进个人。要做到奖惩并举,凡严重违反规定的,农户不得参加文明家庭等评选,村居民不得参加先进评选,不能享受强农惠农政策。

(四)突出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等在推动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12、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扶贫干部要带头树立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睦邻友善,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克己奉公,明礼守法、仁爱正义、助人为乐,自立自强、行端表正、尚廉知耻的良好家风,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敢于抵制不良风气,反对铺张浪费,从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和应酬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服务群众,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群众。要强化纪律规矩意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严格限制和禁止党员干部以任何方式参与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助长“天价彩礼”等陋习行为。对违反纪律的党员干部,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13、发挥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围绕推动移风易俗,重视发挥脱贫攻坚模范和致富带头人等引领作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影响群众。要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创业人士等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新乡贤,发挥他们植根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要在脱贫攻坚中选树和表彰一批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孝老爱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查办整治一批不赡养老人、婚丧嫁娶违规办理的反面案件。要加强对良好家风、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学习宣传,运用农村“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移风易俗光荣榜”等载体,开展“讲学用”活动,引导群众投身除陋习、树新风的生动实践。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培树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机制。各级宣传部、农工部、扶贫办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和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程,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强化督查落实。协调建立县级统筹、乡级监管、村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俗。各级文明办要做好联络协调、督促检查和典型宣传等工作,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深入发展。

(二)明确分工,形成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违反党纪政纪的嘎查村党员干部进行查处;民政部门要强化婚丧事务管理,负责对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监督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财政部门要对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监督组织提供必要的补贴经费;政法机关要对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虐待父母和遗弃老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族宗教部门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在推动移风易俗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育部门要在高校中进行社会主义婚育观宣传教育;工青妇组织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广大职工和青年摒弃陋习,追求健康文明风尚。

(三)坚持原则,正确处理破除陈规陋习和培树新风尚的关系。各地要在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行动中,以治理“子女不赡养义务”、“天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为重点,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把握政策界限,注意区分推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礼俗的关系,既保持红白事摆宴待客的传统习俗,又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要坚持破立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性文化事业,加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大院等阵地建设,做好舆情引导;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培育当代有文化、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抵制装穷争利、好吃懒做、“等靠要”等不良风气,坚持用好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的招数和办法,教育“懒汉”干、带着“懒汉”干、逼着“懒汉”干,激发他们靠诚实劳动和辛勤汗水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结合精准扶贫,引导农牧民群众艰苦创业、发展产业、致富圆梦,帮助提高困难群众家庭收入。通过标本兼治,确保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效。